bbc福尔摩斯,二缺和花生
文/盐lynn
正如罗马不是一日建成,一个大英腐国也必然不会一蹴而就。
在如今,人们把“英国=腐国”这个概念牢牢捆绑在一起,当个乐子,并推上风口浪尖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腐国”这个名号可不是轻易就能得来的。
时至今日,全世界的流行文化和大氛围,就是恶搞、幽默、耍宝,以及随之而来的“腐”的渗透。又所谓“腐者见腐”,对很多不良女性,和少部分不良男性来说,一旦这个先入为主,看世界的“邪恶观念”形成,其实也就没有什么真实的剧情了,更无所谓“节操”,但凡两个男性角色在一个镜头之内,或者有几个正反打,就是一出脑补大戏。当然,这个暧昧关系玩的越微妙,越隐晦,就越让人喜闻乐见。
而英国,乍看优势并不明显,既不像日本,率先发动了男男暧昧的概念,又以东方人最习惯的情怀经营了如许多年;也不像美国人,玩的那样直白、风骚和毫无遮掩。如果说,“腐”是一个更需要心领神会、更诉诸于想象空间、更需要一点闷骚、更扎根于一种冷幽默的概念,那么,英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和影视剧,仿佛天生就带着这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永远是保持着面瘫和正经外壳,内部却默默的刷着下限、重口味、毫无顾忌,以及意识超前——简直像是为了搭上新概念的腐,量身打造的一般。
就好比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英剧《故园风雨后》中曾有这样一番话:“这种友谊是一种爱,在孩子们还不懂得它的意义的时候,它就已经产生了,在英国,这种爱来得更迟一些,在快长大成人时才产生。”其实,有时候,就是这一种“迟到的爱”的情结,就如同该国的黑暗料理,插满鱼头的蒸蛋,足够让人无法直视,却名为“仰望星空”,带点浪漫、带点犯欠、自解自嘲和冷幽默,却一下子就能震撼到真正看透模式化的喧嚣,宁愿选择沉淀下来,好好品味另一种情调的懂行人。
抖森和锤哥
再来一张
于是,在很多明眼人、英国文化爱好者、新生活的向往者、新表达的执迷者、新路数的开拓者的眼中,英国的腐幽默,是低调的,却是骨子里的,是含蓄,又是张狂的。看似是先天不足,却可谓一开始就浑然天成,直至百炼成金、修炼成怪、彻底步入国际舞台之后,才开始大放异彩。终于以其旁征博引的吸收力、外冷内热的无下限,兄弟浪漫、腐文化、精工细作的上乘品质,又以其极为在地性和风格化的标签,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时尚,渐渐征服了全世界。
“团队的野心福尔摩斯电影版,小萝卜和花生
说起腐国的成名史,首先是,基于英国的文化输出的兴起,并越来越强的势头,以及影视产业的整体野心。它的不紧不慢的积累、重振和复兴,持续的高投入,以及近乎于变态的精细制作。如同一道利箭,射入了这个越来越荒芜、模式化、弥漫了美国制造感的世界当中。
可以肯定的是,英国影视剧产业中,无论是剧作、演员、导演和后期制作团队,都达到了极为高端和不俗的水准,这也是一个有力的坚实后盾。再加上英国人的某些“怪癖”,乐于给有不同生活追求的小人物的真实再现,喜欢搞点颓废,加点文艺,再掺和点本土化的腔调气息。
最明显的就是如电影《猜火车》、《诺丁山》、《BJ单身日记》、《真爱至上》、《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电视剧则是《皮囊》、《IT狂人》这种风格。当然,案例数不胜数,此处不一一列举。总之,英国的文艺作品到影视,都显得相当的个性、私人、“有种范儿”和有趣。自然而然,滋生于其上的“剩余价值”、衍生意义,包括其中的“腐味”,也就能够被玩的出花来,并日益壮大了。
其实“略带腐感”是一种总体的感觉,而感觉的营造,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计。这必然不能仅仅靠演员的发挥,而是整个制作团队的集体努力。不得不说,英国的影视剧,从策划、制作、编剧到营销,是一套流程,全部的人员都必须有那么一点儿的“不正经”,笑点齐全,以及深厚的“卖腐”意识。
看英国制造,你能明显感觉,男男牌打的比较不拘于常规、自然、举重若轻和信手拈来,不显出刻意和讨好卖乖的痕迹。就比如BBC四大主打腐剧《神探夏洛克》、《梅林传奇》、《神秘博士》和《火炬木小组》,里面的男性角色是有点暧昧,但不是真gay,两人的互动关系也有各种正剧的情节逻辑在支撑。
不像有一些英剧直接把人物的性取向明确表现出,如《唐顿庄园》里的Thomas。一般的男性之间还是很“正统”的关系,像是《梅林传奇》里亚瑟和梅林是主仆,《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和华生是搭档,错综复杂的剧情作为最基本的发力点,不会让无限度的卖腐喧宾夺主,有一种不言自明,会心一笑的意思,也有精彩纷呈的各种角色的配合,腐的内涵、巧妙、谨慎和明目张胆。
美剧乱入了,whitecollar,图片要传达的暧昧优雅感觉很英式
要知道,只有文化实力比较强的时候,才能不拘一格,走出一条真正随性的道路。英国人说故事的时候和美国最大的不同就是,煽情做得比较少,闪光点都会略有隐藏,不大爱搬上台面,而是让观众自己发掘。即使是对两个男主角有很故意的腐关系展示,也是掩映在一系列复杂的故事,和其他配角各种旁敲侧击的玩笑上。
比如福尔摩斯和华生两个人单独在泳池边的时候还怕“别人会说闲话”,编剧的立场则相当鲜明,制造“闲话”就是我们的终极目的。而当主角解释“我们又不是一对”,旁人就一定会表示“你们就是!”。甚至某个餐厅大叔还会对着两个男主说“我给你们拿点蜡烛过来,让气氛浪漫点。”英剧就是这么的带着一股混气,摆着一副很严肃的面孔,说的道理却是——不过是一个玩笑,又何必那么认真呢!
其实,不光是主题的选择、策划案的实施、编剧在细节上的功夫,导演在镜头语言上也是做足了暗示。无论是特写、正反打、光线的角度,以及同一个镜头内的机位,都让两个男性角色有一种微妙的氛围,和惺惺相惜的互动。这和一些观众们渐渐看腻了美式的彰显,喜欢内敛和稳重的性格和趣味不谋而合。
如果说腐是一种概念,那么其认定一旦形成,就怎么解释都可以成立。与其是卯足了全力的卖弄腐情,还不如“欲拒还迎”,像这种英式的、低调的、自娱自乐、与时俱进的精神,其实常有无心插柳的功效,一不小心就会走到引领潮流的最前端。外表的高雅正经和骨子里的奸情无数,往往能构成更有趣的意味。
“男优的逆袭故园风雨后
明眼人都知道,英美两国演员差异是相当泾渭分明,尤其是男演员。这是摆在面上的,也更需要基于底蕴。可能是都有些舞台剧,尤其是莎翁舞台剧的功底,英国的男演员,哪怕不说话,哪怕无需黑伞黑帽黑风衣,只要站在那,就会有那么一种神秘高雅的风度气质,若一旦说话,那就是抑扬顿挫,魅力更增,如同一场销魂伦敦音的洗劫。
英国影视剧里的女演员惊艳的很少,甚至漂亮的都不是很多,女性的戏份也相对有限,如提尔达?温斯顿这样的女角,也以经常扮演男角而出名(如《奥兰多》和《地狱神探》)。这致使英国的影视剧中总是出现一种女性匮乏、男男搭档的现象,甚至如梅林这种剧,一旦出现一个正牌女主角,就会有观众纷纷表示,此女破坏了两男的关系,想要“罢看”。
而另一方面,辉煌蓬发的,也是英国男演员群体的数量和质量。
从赫赫有名的彼得?奥图,加利?欧德曼,科林?费尔斯,“斯内普”艾伦?里克曼,到同样赫赫有名的休?格兰特、裘?德洛,《猜火车》里的伊万?麦格雷戈,《唐顿庄园》里的丹?史蒂文斯,《神探夏洛克》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马丁?弗里曼,《火炬木小组》、《神秘博士》里的加雷思?大卫?劳埃德、约翰?巴洛曼、布莱德利?詹姆斯,《梅林传奇》里的科林?摩根,《反击》里的理查德?阿米蒂奇,《英国病人》、《生死朗读》里以及饰演过伏地魔的拉尔夫?范恩斯,《皮囊》里的尼古拉斯?霍尔特,《午夜巴黎》和《雷神托尔》里的汤姆?希德勒斯顿,以及《纸醉金迷》和《赛末点》里的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综上所述,且不胜枚举,英国的男演员简直多如过江之鲫,而且个个都是实力派和颜派的好手。无论是混迹在好莱坞的,还是留于本土的叔和青年,无论是演技和腐技,都堪称炉火纯青。
难怪有人说“英国男人骨子里都流淌着一股忧郁的神经质的气质,英国演员代代相传的其实是莎翁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英国人就像是伦敦,永远都是云雾缭绕,看不到本质——你离我很近,你离我很远。”
二缺
不过,早就不是靠一张脸和霸气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时代了,对于当今的男性而言,真正的性感在于智慧、大度、亲和力和幽默。英国的男演员也不都是特别帅特别美,越来越高的发际线也是一项吐槽点,却好在统统都不影响老来俏,都有一种贵气,且敢于搞怪,自腐自黑,完全没有底线。
有人说,在英国,身为一个演员,尤其是男演员,没演过Gay,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也有人说,英国男演员有三宝:裸体,女装,扮基佬。这两条玩笑话,其实是比较形象的诠释了英国男演员越来越明目张胆的趋势——一路奔向“无下限”,以及被腐和自腐从来都没耽误。
腐国的腐精神永远是全民共乐,比如,演马尔福的TomFelton在一期节目中说,其哥哥把马尔福和哈利波特的裸体床照当作桌面,主持人居然欣然微笑:“如果是我哥哥,看到我的这种照片,也会这么做的。”而Felton在接下来的几场记者会上,都和罗恩的扮演者勾肩搭背,表示“爱意”,并穿上了情侣衫。
马尔福和哈利的被P照
而出了名的“自腐帝”汤姆?希德勒斯顿(人称抖森),更是欢乐无度,在拍完《雷神》后,在微博上开句就用了“我的男人海莫斯沃斯(雷神的另一个男主角扮演者)”来刺激围观群众。更不用提大部分英国男演员都特别爱在发布会上搂搂抱抱,或者亲一下,来表达“友情”了。
其实最重要的是,这一切,与其说是为了招徕观众而“豁的出去”(像大多数本国创作和宣传中造作和失败的卖腐一样),不如说是骨子里的慵懒、不在乎,以及什么都想玩一玩,逗逗乐,并没有排斥或是严肃看待,也没有想要刻意彰显什么。
而正是这种不知真假,虚实难测,“玩笑开大了,反而不像真的”,以及随性和自然的洒脱态度,才是英国绅士在一板一眼的外表下的腐情,真正让人欣赏和着迷之处。
“文化的底气故园风雨后
我们说腐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当然不仅仅是它近几年来活跃在国际视野中的那十几部影视剧,而是一个更加久远的历史背景。
英国历史中的腐其实很难考证,因为但凡带着这种有色眼镜去看,哪国历史中的男人和男人都貌似不是那么纯洁。非要从正儿八经的性向逆转上追根溯源,英国文学虽然说面上比较拘谨保守,重视道德,但是17世纪就流行过同性恋小说、人兽小说,后来出名的同性恋者王尔德,也引领了一批该类型的小说,以《道林格雷的画像》所描摹的美少年,极其带有欲望和情感书写最为明显,随后弗吉利亚?伍尔夫的《奥兰多》也涉及性别的转变和性向的不明。以及后来,一些改编成电影的同性倾向小说,如《莫里斯》、《另一个国度》、《美丽曲线》和《故园风雨后》,都是此中翘楚。加上很多作家和艺术家的性向混乱,什么都敢试,英国文学和艺术20世纪,基本就是一个中性蓬勃的年代。
而也有不少好事者,会津津乐道的翻出一些英国的历史,以及其悠久的古典文学,从中硬是要刨出一些君臣、友人以及兄弟的“爱情”,以至于莎士比亚第一个“惨遭魔爪”,成为又一著名的“腐文写手”。而英国历代王朝里的男男故事也成为了流传在坊间的“佳话”。
更有甚者,还开始拿英国贵族的公学制来说事儿,比如旧时代的那种寄宿男校(最有名的是伊顿公学),认为其是滋生同性恋风气的最基本的土壤,然后才传入英国的各大名校(如牛津、剑桥),并认为20世纪的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基本都是发生在贵族的身上,是因为他们描绘了学校中所经历的“男同学的情谊”。当然,英国男生的制服在其中也是作为造型美的代言,推波助澜,再配合某种青涩、禁欲和湿冷的气息,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当然,在不少人看来,整个英伦文化,就是浑然天成的腐。这还表现在现实中,对同性恋异常诙谐的宽容上。据说英国国会议员出柜的人数,都已经达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五以上,而且英国人现在的歌手(如eltonjhon,boyzone,westlife都有成员是gay),还有各种演员、导演,公开出柜的数不胜数,更不提当年英伦摇滚席卷全球之时,顺带暴露的一帮完全视性取向于无物的天才们。
“幽默的力量梅林传奇
总而言之,也正如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凭空而生,必定有一个连绵不绝的继承。腐国之称,也必定是一个时代和地域的特殊产物。归根结底,英国文化是一种保留有底气的混搭,它是贵族的,也是平民的,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而扎根于之上的腐文化也是时代弄潮儿里的一股小波浪,不过是被捣鼓的有滋有味,声色俱全且不落俗套而已。
英伦三岛所代表的特质和风情,也肯定不是仅仅一个腐国所能囊括的。英国文学、电影和电视剧的历史,英国文化的历史,英国演员的历史,也正如其从“自腐”到“卖腐”的黑历史一样,是浩瀚长河且挖掘不尽的。
正如源自于莎士比亚、维多利亚时代、柯南道尔或者更早的英国范,总是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颓废,一种高高在上和遥不可及,一种与它的常年的阴雨绵绵很契合的调调。而当他们想要翻开桌面,想要玩一次颠覆,也必然颠覆的彻底且深刻。
曾经的曾经,古典、保守、传统,皇室、女王、泰晤士河、牛津、剑桥、狄更斯、莎士比亚、简?奥斯丁,是种种文艺的、贵族式的繁琐高雅。60年代到80年代,曾玩过的极端前卫、叛逆、迷幻和颓丧,所谓平民化、年轻人以及偏向小资情调的裂变,也算是嚣张和喧闹过了一把。
直至如今,腐国,其实又是一次由下而上的变革。证明了英国文化更加的突破上限和下限、兼收并蓄,又坚守自我,在全球话语权中找到位置,精确定位——变成了一片更加神奇的土地,率先的成为了腐之引领。
不过诸位,种种这些,其实,都不啻于一个茶余饭后的乐子,说不上严肃,更弃绝较真,算是供同道中人的会心一笑吧。毕竟有人说过“较真帝根本就不能领会腐的精髓,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幽默。”
而显然,英国人的幽默,才是他们走向世界最重要的底气和土壤。
长按下方白癜风能治愈吗北京医院白癜风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kfal/12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