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治疗与防护

面瘫的治疗与防护

对于面瘫的治疗,中西医有不同的方法。中医包括中药、针灸都有明显的疗效。对于面瘫患者,越早进行针灸,越有利于病情的康复。面瘫如治疗及时,70%-80%的患者是可以在1-2周内逐渐恢复或痊愈的。

一说起面瘫,我们就会把原因归咎于“受风了”、“被贼风吹着了”,似乎风就是面瘫的罪魁祸首。风其实只是一种诱因,面瘫一般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外因多与患者受风、受凉有关,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内因。“不少患者在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如生气、着急上火或者有明显的疲劳病史,如长途旅行、过度劳累等。”中医认为两类人是面瘫的高发人群。一类属于脾胃气虚、正气不足,面部脉络空虚,遭受风寒侵袭后,外邪乘虚入中。另一类是患有肝气郁滞、肝火上炎之证,肝气或肝火循经上犯面颊、耳窍,出现面瘫症状。因此可以说,面瘫的发病,内因是主导,外因是直接诱发因素。

面瘫发生突然,常无任何先兆。其典型症状为患者不能皱额,额部皱纹消失,眉下垂,不能闭眼,睑裂扩大,鼻唇沟消失,颊黏膜常不自主地被咬伤,口角下垂,张口时嘴唇向对侧歪斜,饮水或漱口时水从口角流出,不能吹气、鼓腮,发唇齿音时吐字不清,多数病人面瘫侧的耳垂后部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压痛。“该病潜伏期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患者病发前,一般有受风寒或病侧耳后吹凉风史,有些患者在发病前有耳后或耳周疼痛,也有患者有偏头痛的前兆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少数患者面瘫不恢复或恢复不完全,并可出现面肌痉挛或面部连带运动,表现为眨眼时,病侧上唇抽动;露齿时,病侧眼睛不自主的闭合。

面瘫和脑中风初起时有相似的症状,都有面部歪斜的表现,所以,面瘫也有“小中风”之说。一些面瘫患者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发病时通常首先将自身病情和中风联系起来,医院照CT、核磁,采用西医激素治疗,往往贻误了病情。

面瘫和中风其实有典型的区别。中风引起的面瘫症状,患者多表现为口舌歪斜,也就是说舌头和面部出现歪斜,而眼睑的闭合功能多数不受影响,并且一般额纹不会变浅或消失。但对于神经炎引起的面瘫,最主要的症状是“口眼歪斜”,也就是口角和眼出现歪斜,舌头活动正常。此外,中风引起的瘫痪,除面部瘫痪以外,往往还伴有上、下肢的偏身瘫痪,并且患者可能出现言语不利等症状。了解这些区别就能很好地鉴别两种疾病,如果是面瘫,患者最好在发病的第一时间就诊,及时治疗。

1、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2、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风池仍点刺。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3、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针灸补健侧、泻患侧是根据祖国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发展出来一种传统的针灸治疗手法,其原理是采用逆向透穴的针刺方法,以疏散风邪,活血通络,推动经气。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健侧、泻患侧”,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针灸治疗要达到好的效果,不仅在取穴,手法也很关键。同样的穴位不同的人扎针,不同的取法,所能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扎针要掌握好深浅度和方向,主穴刺进去后,要做到“气至病所”,治哪个部位的病,针感一定要到达其病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预防面瘫有三点需要强调。首先,要调整好情绪,尽量做到不生气、不着急;第二要保证精力的充沛,睡眠充足,工作劳逸结合;第三要避免再受风寒,避免直吹冷风,开车或坐车时要避免窗缝中吹进来的“贼风”,尤其在出汗之后要注意保暖。另外在过桥洞或处在风口处时要注意别受风,夏季也不要直面空调和风扇等。

医院

主治医师王立勋

〓〓〓〓〓〓〓〓〓〓〓〓〓〓〓〓〓〓

大连市中医药学会门诊部公众平台









































北京哪有治疗白癜风医院的地址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能否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kfal/13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