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纽约电影节首映,砸了。
很快,烂番茄上也迅速反映了一手评价,目前新鲜度为44%,毁誉参半。
14日当天,烂番茄上外媒给出了4个评价,3烂1鲜。
其中,就数TheWrap批评得最狠:
“本片运用了帧率,导致前景的人物鲜亮得如同杂志上的高清照片,而背景的人与事物模糊得一塌糊涂。更诡异的是,它的超清3D技术让画面看起来像上世纪80年代的录影带画质。这种新尝试是为了让电影更加真实,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
相对而言,华人观众们体现了更多的包容与期待。
最成功的华人导演+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这部承载着万千期待的电影,目前看来,并未掀起人们想象中的巨浪。
很明显,大多数人还无法接受:3D+4K+帧。当然,差评主要还是集中在帧上。
帧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每秒收录张连拍。
目前,我们的电影是24帧。
20世纪20年代以来,电影作品一直遵循这一金规玉律,因为它完全符合人类的视觉暂留。
更高的帧数,会让画面更清晰、更真实。
但同时,也更没有电影感。
据十点君了解,14日当天的首映影院在纽约林肯中心旁边的AMCLoewsLincolnCenter13。
这家影院拥有纽约最大的IMAX屏幕,也是目前纽约放映水准最高的影院之一。
当晚,李安也有出现。
他就像个刚交了卷的考生,有些疲倦,有些拘谨,对于这次的考试成绩,他也没有把握。
「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主创在首映式上合影
当电影开始,第一个高清镜头露出,主角比利从床上翻身而起,接了个电话。
画面如同一掬清水泼入观众眼里,观众席上瞬间炸出一系列“Holyshit”、“OMG”的惊叹声。
太TM清晰了!演员仿佛就站在你面前,所有的细节都一览无余。
几年前,詹姆斯·卡梅隆开始推崇48、60帧的高帧数时,他说:
“如果说3D电影是隔窗而望,那么高帧数就是拿开玻璃,亲眼看见真实。”
看来,此话不假。
然而,接下来的感受,却很要命。
在帧和4K的帮助下,3D效果明显,画面特别亮。
一般3D电影的放映亮度约为2.5~4.5FL(FL即福特朗伯,亮度的测量单位),本片的亮度高达28FL,是一般3D电影的5倍有余。
很难想象,如果用国内大多数影院那种垃圾3D放映,这亮度该会变成怎样一种灾难。
同时,影片并没有采用常规电影的1:2.35的纵横比,而是采用了高清电视的16:9的纵横比。
对于总体的观感,网友
好样的是这么说的:“像家里大人带着第一次去逛大中电器的液晶电视区。”
很真实,很鲜亮,很奇怪,很出戏。
3D+4K+帧,它们结合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拥有“沉浸式”的体验。
但观众们似乎无法完全沉浸下去,因为它太震撼了。
片中,最让人期待的战争场面,以及中场秀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却带来了超乎想象的震撼感。
主角比利和敌人贴身肉搏时,那种共鸣感就仿佛一切发生在你面前,汩汩而出的鲜血淌到了你的身边。
本片监制之一的本·热尔维在接受采访时就说了:
“参加测试的观众看了一部分镜头,他们说,看过战争场面的40分钟之后,他们还在颤抖。”
再说演员的表演。
一般来说,我们常见的3D电影作品,大多都是选取奇幻或科幻等题材,进行大片制作。
但李安不同,他认为,3D的强项在于表现真实,看清楚人的脸,也就是所谓的intimacy(亲切感),你可以看到人的气色、感受到人的感觉。
“对我来讲,像是人脸的closeup(特写),是3D最大的一个前进。”
在如此高规的拍摄下,你会更清楚地看到演员的脸。导致的结果就是:
一,演员无法上妆,每一个毛孔都清晰可见。演员的形象受损很多,老演员就更吃亏了。
二,表演方式也不能和过去相同,过去的表演方式只会让演员在镜头下显得很夸张,演员的表演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他们需要用更多细微的、不被察觉的表情、动作去表演。比如说,如果剧情需要他冷,他就必须真的觉得冷。
在本片中,男主的表演就被媒体吐槽“过于流于表面”。
而出人意料的是,“无论演什么都一贯面瘫脸”的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在本片中的表演,却获得了好评。
片中,她饰演男主的姐姐。
再看剧情。在技术升级带来的诸多问题下,似乎很少人去护理知识100问你都知道了没护士考试5月29日上海专家与您相约路桥医院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kfal/8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