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管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良好的疗效

周围性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以患者自觉一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鼻唇沟平坦,额纹变浅或消失,面肌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症状。中医学认为,该病多因脉络空虚,外感淫邪,使面部经气不畅,气血不和,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颇多,如针灸、理疗、按摩、中西药物等,均有一定的效果。用苇管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能有些医生比较陌生,但苇管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以其悠久的历史,良好的疗效,流传于世。

苇管灸是利用芦苇的根茎部分制作灸器,插入耳内施灸的一种方法。此灸法早在唐初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卷二十六》载有:“卒中风口喎,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此后明代医家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卷八》云:“以五寸长笔管,插入耳内,外以面塞四围竹管上头,以艾灸二七壮,右喎灸左、左喎灸右”,这些都是治疗中风瘫痪口歪的记载。

目前应用的芦苇灸有两种,一种是一节形苇管灸器,其苇管口直径0.4-0.6厘米,长5-6厘米,苇管的一端作成半个鸭嘴形,另一端用胶布封闭,以备插入耳道内施灸。另一种是两节形苇管灸器,其中一节放艾绒段,口径较粗,直径0.8-1厘米,作成鸭嘴形,长4厘米;另一节插入耳道段,口径较细,直径0.5-0.6厘米,长3厘米,该段插入放艾绒端口内,连结成灸器,故称两节形灸器。插入耳道端用胶布固定,以备施灸用。

施灸时令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先将苇管平滑端插入患侧耳内,取如花生米大小艾炷放于鸭嘴形金属片上,由艾炷顶端点燃,令其自燃成艾灰为一壮,一壮灸完将艾灰去除后再取艾炷如前法施灸。每日一次,灸10壮后取出苇管灸具,用医用棉花塞入耳道口。施灸时以患者自觉耳内有温热感且向面部、耳后乳突部传导为佳,如果没有温热感,可调整苇管灸具的角度。施灸结束后,患者需在诊室休息至耳、面、乳突部热感消失后方可离开。急性期每日一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隔日一次或每周两次。

苇管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其机理可能与借助苇管灸具直接于耳道艾灸时的温热感及艾绒中所含复杂有效成分,通过外耳道、鼓膜、鼓室、薄骨板到达面神经骨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来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流量,消除面神经管内的炎症、水肿,改善内淋巴循环、代谢,调整神经机能紊乱,最终达到激发经气、振奋阳气、疏通经络、驱除邪气,从而使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周围性面瘫得以康复。

苇管灸对于虚寒证和惧针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极为适宜,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易学易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学艾灸养生,习传统文化









































百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lcbx/1416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