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诊治:尹周安
医案整理:谢星星
图文编辑:韩潇
责任主编:胡玉星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根据病变部位不同、病因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中枢性面瘫(常为病变的对侧颜面下部肌肉出现麻痹),一种是周围性面瘫(表现为病灶同侧全部面部肌肉瘫痪)。此病由面神经受损所致,多见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而产后面瘫更是属于其特殊时期产生,在跟诊中就遇到一位产后面瘫的患者,详细的诊疗记录如下:
首诊
(赵某
女
38岁
-12-10)
主诉
妊娠34周时出现,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及鼻唇沟变浅2周。
病史简介
患者妊娠34周时出现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及鼻唇沟变浅,在南华附一确诊为“右侧面瘫”,因当时怀孕期间,不能进行药物治疗,遂行面部针灸治疗,5次面部注射,症状稍缓解,但未完全恢复。经朋友介绍,于产后第8天来门诊就诊,就诊时,患者衣着相对偏少,不像刚生完小孩,处于坐月子中状态,且尹师触及患者患侧面部肌肉紧绷,而非松弛感。
现在症
右侧眼睑仍闭合不全,鼻唇沟仍变浅,12月2日妊娠分娩,顺产早产1男婴,现恶露将尽,无明显腹痛,稍感耳鸣,鱼际偏红,阵发汗出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角歪斜不能吹口哨。
舌脉
舌红,苔薄黄,舌下络脉迂曲,脉弦细。
辨证处方
肝经郁热,筋膜挛急所致,处以奔豚汤加僵蚕、蝉蜕,具体方药如下:
二诊
(-12-18)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在诊室外就已听到患者笑声,轮到患者就诊时,其笑容灿烂的进了诊室,还不等尹师开口询问病情进展,患者便说:“尹大夫,你看,我现在可以吹口哨了,眼睛闭合也正常了,太好了,扎了这么多次针都没完全恢复,您竟然7付药就好了。”
后经尹师仔细询问还得知,服上方7剂后,患者唇口歪斜已基本恢复,耳鸣已除,右眼闭合已正常,但大便偏干2-3天1次,汗出较多,继续以奔豚汤合升降散,具体处方如下:
按语
面瘫,中医又称之为“口僻”。是指:突发一侧口眼歪斜而无半身瘫痪,患侧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者,病名曰“口僻”。且古人对其早有描述:《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现代医学对于导致面瘫的病因尚未明了,可能是由于骨性面神经管只能容纳面神经通过,所以面神经一旦缺血、水肿必然导致神经受压。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均可导致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出现面肌瘫痪。
而中医对于导致面瘫的病因可从筋膜理论入手,一则是筋膜松弛,二则筋膜挛急。
筋膜松弛可因湿邪困阻,阻滞筋膜收缩,而呈松弛状态。
而引起筋膜挛急原因有三:
·挛急因寒,此证最多见。寒邪侵袭,筋膜因寒而收引进而挛急;(葛根汤证)
·挛急因热,热盛伤阴,筋膜失濡而拘急;(大承气汤证)
·挛急因虚,阴血亏虚,则筋脉失养而挛急;阳气不足,则筋脉失温而挛急。(芍药甘草汤证)
此患者处于特殊的产后时期,一般而言,产后多虚、多寒,但该患者从望诊上看形体较为结实,衣着较少,双手鱼际发红,手短且粗,四肢有力(典型木型人体质);从问诊上,不恶寒反恶热,阵发汗出潮热;舌脉象更是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综合上述症状,是属于典型实热证而非虚寒证,病位又在肝经上,所以患者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及鼻唇沟变浅是由于肝经上之郁热,致面部筋膜挛急,所以处以奔豚汤加味来清肝之热,柔肝之急,缓肝之痛。
从方剂到临床团队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lcbx/16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