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中医端午养生攻略原来艾叶的保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pf.39.net/bdfyy/zjdy/190516/7143439.html
“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端午不宜饮雄黄酒

我国民间有端午节饮雄黄酒或苦艾酒的习俗,说能辟邪避灾、健身防病等,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科学的习俗。

我们知道,雄黄是一种外用中药材,性温,味辛苦,功能燥湿、杀虫,常用于治疗疥癣、痈疽疮毒、破伤风、蛇虫咬伤、痔瘘及哮喘等,可雄黄属于有毒类中药,其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二硫化砷遇热分解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

砒霜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砒霜对胃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使黏膜溃烂、出血;也会破坏血管,引起出血;还能损害肝脏,引起中毒性肝炎。所以饮用雄黄酒有一定的潜在危险。

雄黄酒中毒的主要症状是上吐下泻、精神疲惫以及心慌、胸闷、心里难受等,如果抢救不及时,或有生命危险。

端午艾叶保健药膳

端午节时值初夏,天气开始炎热,又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容易患多种疾病。

我国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艾叶的习俗。因为艾叶具有芳香气味,可驱逐蚊蝇,清洁空气,消除病毒,保持居室卫生,起到防病、保安康的作用,因此古时也有人称端午是卫生节。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其实艾叶是很有疗效的中药,性温,味苦、辛,归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虚寒性的月经不调、经血过多、崩漏、妊娠下血及腹部疼痛等症。

艾叶保健药膳

艾叶有止咳、平喘、祛痰、抗菌抗过敏、镇痛、止血、抗凝血、增强免疫、护肝利胆、降压等作用。煎液对炭疽杆菌、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对医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拓宽,又发现艾叶许多新用途:可治疗各种慢性炎症,如慢性支气管炎、菌痢、黄水疮、鼻炎等;艾条可治面瘫、减肥;还可用于艾叶浴、室内消毒等。

端午前后正是艾叶上市的时候,不妨买些回去,加工成各种菜式和药膳来保健,下面就向你介绍几款艾叶的做法。

乌鸡艾叶当归汤

原料:乌鸡1只,艾叶10g,当归12g。

做法:将乌鸡洗净,切块,同艾叶、当归煮汤,一天分2~3次食用。

作用:补气生血,适用于女子月经量少、头晕乏力、贫血、面白唇淡、指甲无华等。

艾叶甜汤

原料:艾叶15g,白糖20g。

做法:共煮汤饮用。

作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适用于妇女经来烦躁,尿赤灼痛,口干口苦,喜冷水,便秘难下,舌红苔黄,脉数无力等。

艾叶甜汤艾叶饼

原料:艾叶、糯米粉适量。

做法:将艾叶打成浆,再和糯米粉做成一个个艾叶饼,口感上有很香浓的艾叶香,并有少许的艾叶苦味,吃后齿颊留香。

作用:有美容功能,是妇女坐月子理想的点心,还对感冒又一定的治疗作用。

艾叶阿胶粥

原料:阿胶20g,干艾叶10g,红糖1大匙。

做法:干艾叶先以3碗清水煎煮20分钟,倒出药汁。将阿胶捣碎,加入药汁中,煮至完全溶解(边煮边搅),加红糖拌匀。月经期间经量过多时服用。每日2次。

作用: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适用于妇女痛经、小腹冷痛的调理。

干艾叶

阿胶

艾叶阿胶粥

艾叶泡脚

原料:艾叶20,丹参20,生姜20,桂枝20等。

1

艾叶去虚火和寒火

人体中患有口腔溃疡、口腔炎、中耳炎、咽喉肿痛等情况,这些都是由于体内虚火旺盛或者寒火旺盛导致的。只要将艾草和水一起熬煮之后,将药液泡脚一会,等全身出微汗就可以了。然后喝一些温开水,连续泡脚两三天,并且少吃一些寒凉食物,注意休息,那么这些疾病就能够得到很好的缓解。

2

艾叶可以驱寒

天天用热水泡脚本来就有促进血液循环,赶走的功效,况且艾草能通十二经络,调理阴阳。经络通畅的人,气血就会跟着畅通,而气血健康的人,体内寒气自然也就无处可待。对于艾草的驱寒作用,这里建议大家可以采用艾条熏灸的方法,效果会更加明显。

3

除脚气、脚癣

艾草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以及加强抵抗力等功能。针对性的使用,长期坚持可以去除脚气以及脚癣。

◆艾叶中医诠释◆

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味苦,微温,无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热。"

③《纲目》:"苦而辛,生温,熟热。"

归经:入脾、肝、肾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蹶阴、少阴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肺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

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①《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⑦《珍珠囊》:"温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lcbx/1768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