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治疗现状
现代医学认为,面瘫的愈后与发病原因、面神经损伤部位、病程、有无并发症及病情轻重等有明确的关系,即单纯受寒引起、面神经损伤节段低、病情轻者疗效好,痊愈率高;反之由病毒引起、面神经损伤节段高、病情重者,疗效缓慢。特别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亨特氏面瘫疗效差,痊愈率低。目前西医以单纯静脉滴注消炎、脱水、抗病毒、激素冲激疗法治疗,一般不主张早期针刺。针灸类教材虽然把该病作为重点内容介绍,但取穴与方法过于笼统,传统中医方剂仍以牵正散加大量虫类药治疗,这些往往与临床实际不符,因而疗效一般,甚至失治误治,导致后遗症,如面肌板滞、面肌痉挛或倒错脸。
临床体会
关于面瘫的病因及中医证型的关系
传统教材仍以全身症状及舌、脉分型诊断,这与临床实际不符,因为临床所见该病少有全身症状及舌脉变化。根据临床体会,早期发病者,应以耳后疼痛与否来区别风寒、风热。如耳后乳突不痛者为风寒型,多因过劳后单纯感受风寒如空调、受风等所致,这与西医所认为的单纯受凉者吻合;如耳后疼痛者为风热型,多因上火、继发感冒、带状疱疹等,这与西医所说的病毒感染致面神经炎症吻合。此外,病程超过10天,即为恢复期,多为气血不足型;超过半年者,即为后遗症期。
关于耳后乳突区疼痛问题:单从解剖部位来看,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发出的耳后神经支配耳后肌、枕肌的运动以及耳郭的皮肤感觉,因此茎乳孔以上部位面神经的损伤均会出现耳后乳突的疼痛。由于面神经水肿的峰值时间不同,症状缓解的时间各异。其中亨特氏面瘫,系由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膝状神经节,损伤部位亦在茎乳孔以上面神经管内,起病常有剧烈的耳痛。综上所述,感寒所致的单纯性面瘫,耳后乳突通常不痛;病毒或细菌引起的茎乳孔以上的面神经麻痹,通常出现长短不一的乳突区疼痛症状。
关于针刺介入的时机和针刺的刺激量
不同医生在针刺时间、针刺方法和手法的选择上存在争议。临床体会本病应该早期选用针刺治疗,但必须严格注意刺激量的选择。不管何种分型,早期应该局部选穴少,3~5穴即可,轻浅刺激,一般避免使用电针。于1周后方可逐步增加刺激量。追问留有后遗症的患者,多数在早期曾使用强刺激或电针,这可能与本病的病机毕竟有经络空虚的基础有关,而强刺激恐犯“虚虚实实”之戒。
关于人中穴与口禾髎的选择
针刺人中穴痛感剧烈,建议与口禾髎隔日交替使用。
关于疗程安排
风寒型者病情轻,只需简单针刺组合治疗,不需要配合中西药物,每天一次,一般3~7天可愈,所谓临床有自愈者多属此型。风热型者病情较重,需要综合的针灸组合治疗,并配合中西药物,疗程较长,一般每日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需要2~3个疗程。亨特氏面瘫则需更久治疗,有的迁延数月,临床所见此型最易留有后遗症。气血不足型者,组合治疗每周2~3次,一月为一个疗程,需要1~2个疗程。
关于配合西药的问题
对于风热型即西医的病毒感染所致面神经炎症者,于早期最好配合西药输注,可显著增强疗效。
关于配合中药的问题
使用牵正散加虫类药不符合中医辨证理论,因牵正散及虫类药属于血肉有情之品,可息风止痉,但治疗的当属“内风”,而此病仅是外风使然,故临床应当使用解表剂。风寒者多不需服药即愈;风热者当用银翘散加味,之所以用钩藤,是笔者的硕士导师杨长森教授所传,钩藤形状类似拐杖,善于疏通经络,而非传统中药理论所说的镇肝息风之品,因为镇肝息风者多为矿石、动物药等,这可能由中医传承过程的以讹传讹所致。气血不足型,应当配合归脾汤、八珍汤类,并应重用灸法。
关于后遗症的治疗
病情迁延半年之久,常有面部板滞、面肌痉挛,甚至倒错脸,当减少针刺频度,每周1~2次即可。痉挛严重者加用吊针疗法、夜间用肉桂磨粉水调贴敷颧髎;面部板滞饱实感者可在面部三棱针放血治疗;倒错者注意交替取穴,左右交叉取穴,使用巨刺法,也可采用穴位埋线疗法。
关于面瘫预后判断
贝尔面瘫大约85%以上病人在2周内可基本痊愈,而亨特氏面瘫病程较长,预后较差。长期临床观察表明,风寒型面瘫系由单纯受寒,常见于贝尔面瘫血管痉挛型患者,乳突无不适,恢复较快,部分可自行痊愈。风热型面瘫多存在炎症刺激,乳突部疼痛明显,恢复较慢;其中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亨特氏面瘫恢复最慢,贝尔面瘫由普通病毒感染所致者次之。气血亏虚型面瘫多见于面瘫后遗症期,可出现“倒错”现象、面肌痉挛或联动症等。
注意事项
1.治疗过程中,告知患者发病7~10天内疾病处于进展期,尤以3天内为多见,病情仍有加重可能。
2.注意保护病人的患侧眼角膜,可给予护眼药水。
3.嘱患者要注意休息,饮食清淡;注意局部保暖,忌风寒。
以上内容节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
《针灸适宜病种优势技术组合治疗》
主编:冀来喜
复制淘代码
¥81ifb23BpiW¥
至淘宝APP,可跳转至购买页面
定价85元,售价59.4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lcbx/18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