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案滞针提拉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

北京医院治疗扁平疣 http://m.39.net/pf/a_8744647.html

滞针提拉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顽固性面瘫50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窦松柏、朱红强

目的:观察滞针提拉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50例患者中,周围性面瘫44例,中枢性面瘫6例,给予滞针提拉手法,穴位选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颧髎、迎香透颧髎为主。一般刺入肌肉深层,进针后用拇食中指紧捏针柄提拉数次,使患者产生持续和较强针感。手法完毕后反方向捻转针柄,针下有松解感后将针徐徐退出。再行闪罐,自制中药外敷。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肌肉、面神经恢复状况,并于治疗结束后3月后随访。

结果: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愈21例,好转2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治疗后患者遗留额纹恢复,闭目正常,鼻唇沟渐恢复,患者面部表情正常。

结论:滞针提拉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顽固性面瘫滞针提拉手法中药外敷

面瘫(周围性)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其病因复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属中医学的“口眼㖞斜”、“吊线风”、“口僻”等范畴。祖国医学所论述的“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能力失常为主的常见病。中医认为人体自身正气不足,邪气乘虚侵袭阳明、少阳,阻碍经络中气血的循行,致经脉阻滞、失养,肌肉弛缓不受而发为面瘫,多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或体倦等而诱发。《诸病源候论》云“风邪入足阳明手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㖞僻”。

目前临床上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方面主要有抗感染、抗病毒、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外科手术等,中医方面主要有中药、针灸、推拿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以中医治疗配用一定的西药。以上治疗方法中针灸治疗具有有效、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

发病以外风袭络致筋急而以口目为僻者居多,偶有因中耳炎、疱疹等病因而继发者。脉络空虚,外感风寒乘虚侵入面部经络,使阳明少阳之络阻滞,经筋失养,纵缓不收而载,治当疏风舒筋通络。

《标幽赋》:“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的治则。但对于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不尽人意。笔者通过近10年来采用滞针提拉手法配合自拟中药外敷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我科近10年门诊及住院病人,按就诊

时间先后顺序,用滞针提拉手法治疗了50例顽固性患者。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82岁,平均4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6年,平均都在1年以上,所有病例中的患者都经过1至2疗程的中西药、针灸后纳入观察标准。

(2)诊断标准

1侧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所致的口眼歪斜,额纹消失,闭目不紧,鼓腮露气,漱口漏水等症状外,鳄鱼泪、联带运动、面肌痉挛、面肌僵硬感、倒错、面肌萎缩等也是其主要表现。

治疗方法:

(1)取穴:以循经取穴为指导,根据患者遗留症状,以局部阿是穴为主,其次为风池、百会、翳风,双侧合谷、足三里、太溪、冲阳,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隔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

(2)中药外敷:每次治疗前,均行自拟中药外敷后,在进行手法治疗,方药组成为:白附子12g僵蚕9g全蝎6g生地15g赤芍15g川芎9g丝瓜络9g鸡血藤30g苏木9g上药一起用醋炒热后,盛于布袋中,趁热敷患处。

(3)操作手法:在严格消毒后,治疗病证以痛为输,其他病证以病灶局部取穴为主。根据部位确定进针深度,选用28-30号1.5-3寸不锈钢毫针,针体直,弹性好,针体与针柄衔接牢固者,采用速刺法垂直针或斜刺,一般刺入肌肉深层或肌腱部位。进针后用拇食中指紧捏针柄提拉数次,使患者产生持续和较强烈针感。手法完毕后反方向捻转针柄,针下有松解感后将针徐徐退出。

疗效观察: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肌肉、面神经恢复情况,并对患者经3个月随访,治愈21例,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愈21例,好转2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治疗后患者遗留额纹恢复,闭目正常,鼻唇沟渐恢复,患者面部表情正常。

典型病例:

赵XX,女70岁,年10月26日初诊,患者于2月前因面瘫经多应用中药、西药、输液、针刺等持续常规治疗,疗效不显,遂来我科室治疗。症见:左侧口角歪斜,尤以鼻唇沟为度,额纹消失,闭目不紧,鼓腮露气,伴肌肉萎缩,咀嚼无力。常规针刺半月后额纹恢复,左目闭合正常,但口角仍向左侧斜,左侧面肌明显萎缩,咀嚼无力,鼻唇沟向右斜,遂改用颊车透地仓、颧髎透地仓,行本手法(每分钟提拉约30次)至面部潮红,局部循行路线上发热,隔日治疗1次,共30次痊愈。

讨论:

(1)本手法能够提高面部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同时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了神经血管对肌肉的营养,通过使病变肌肉被动锻炼,从而增加肌纤维的再生能力,达到了治疗目的。

(2)自拟中药外敷在行手法前使用,可起到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扩张局部毛细血管,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的作用,使针刺后,得到增强针感,加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3)注意事项:本手法针感强烈,多用于青壮年或身

体强壮的老年患者,体虚及小儿患者较少应用;应用时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及病情控制针感及提拉幅度,其要点捻针时捻转角度适当减小,行提拉术时动作较柔,出针时应防止出血及血肿形成,按压针孔。

(4)本方法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操作较简单,容易掌握,疗效可靠,经济实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简介:窦松柏(-),男,针灸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针灸推拿。

通讯作者:朱红强(-),男,针灸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推拿。

声明:为便于统计与管理,《针灸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lcbx/1873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