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面瘫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103/4753196.html

如果你是一位中医小白,想学习中医,请务必认真体会文章的意思,因为它可以让你速成!!如果你已经在用中医,想在中医有所成,却处在对中医迷茫的阶段,请一定要琢磨下此文,因为它可以让你明白而且能应用中医最底层的原理。

谨以此文,给广大中医人一点提警,揭开中医千变万化之难学,走上正确的路,目标方向明确,不再迷茫,迷失在中医的大深林,一辈子走不出来。

面瘫是面神经受损伤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发病不受年龄限制。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吊线风”、“口眼歪斜”。

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引起,一般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痉挛,导致该神经缺血水肿而致病,也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引起,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VZV)被激活引起;其他还有肿瘤,外伤,酒精中毒,维生素缺乏等因素引起;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风寒邪气侵袭面部经络,导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于濡养,纵缓不收而发病。

分型:

1.中枢型: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周围型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它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见面神经麻痹的分型)。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诊断并不困难。

加减细论:

(半夏换白附子10克,白芍加至30克)加龙胆草15克,当归、川芎、僵蚕、防风、秦艽各30克;

面部肌肉痉挛合用止痉散(全蝎,蜈蚣);

伴有心慌,失眠多梦者加龙骨,牡蛎各30克;

口苦加龙胆草15克,牡蛎30克;

颈部疼痛加葛根30克,麻黄10克;

后背疼痛加羌活30克;

气虚加黄芪30克,严重合补中益气汤。

其他随症加减。

面瘫一病,主要由于气血亏虚,风痰阻络所致,治疗始终以祛风除痰通络为主,并根据“祛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法,加入适当的活血药,可很快获得全效。

某些病例在面瘫发生前有明确的头面部受寒病史,故祖国医学认为,面瘫是因经络气血亏损,腠理疏松,汗出当风,风邪趁虚而入,滞于经络,络脉痹阻不通,邪入肌肤则麻木,风邪中络则耗伤气血,引血动风,风动则口眼歪斜,或肌肉抽动,局部肌肤失养而发生麻痹不仁,以致肌肉迟缓不收。《医宗金鉴》曰:“盖口眼歪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黄帝内经》曰:“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面神经自小脑中脚下缘出脑后进入内耳穿过内耳道底进入面神经管,分支经茎乳孔支配面部肌肉,与足少阳胆经之经脉环绕分布于耳前后,入耳中的循行部位颇为相似。面神经炎病因虽未完全明了,但其面神经肿胀,细胞变性的病理确是无疑。如少阳胆经湿热滞留于上,使面神经肿胀,细胞变性,面肌瘫痪,而出现口眼歪斜等症。故面瘫的病位在足少阳胆经之上部,病机为湿热壅滞。龙胆草具有清泻肝胆实火,清三焦湿热之功,胆经湿热清利,面神经肿胀消退,则疾可除矣。白附子,僵蚕,白蒺藜,菊花驱散外风以定痉,其中白附子辛散性升而引药上行,可直达病所,善治头面之风,白僵蚕通络祛风痰,全蝎定风止痉,三药合为牵正散,能祛风化痰;白芍,当归,川芎活血通络,息风止痉,引药上行入头面,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黄芪补气升阳,善走肌表;防风祛风,柴胡配香附可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全方恰合病机,能使风邪得去,络脉得通,从而恢复了局部神经的正常功能,故获良效。

每日一穴

附分穴:主管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附分穴是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常用穴位之一,为手、足太阳经的交会穴。附分穴的相关记载,最早是出自于《针灸甲乙经》。经常刺激附分穴,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疏风散邪的作用。多用于调理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等病症。

附分穴:附,是随带、附带的意思;分,是指分出、分开的意思。附分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物质,在本穴的位置形成一条经脉的附属分支。附分穴穴位的位置在人体的背部,当第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按摩时,可用拇指指腹占压穴位,占压时一边缓缓吐气,一边强压穴位6秒,然后松开休息,反复15-0次。

福德散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lcbx/187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