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周某某,男,66岁。
初诊初诊年6月10日因“口角歪斜1天”于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诉昨日开始突发口角向左侧歪斜,右侧面部麻木,右侧鼻唇沟变浅、眼睑闭合不全、不能皱眉、额纹消失,伴右侧耳周微痛,怕冷,无发热,无肢体活动障碍、失语等症,食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细滑。
患者年轻时曾患过一次面瘫,经治疗后恢复。
查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
处方
黄芪30g、麻黄6g、黄芩10g、独活10g、细辛3g、白附子6g、僵蚕10g、全虫6g、忍冬藤30g、薏米30g、赤芍15g、白芍15g、炙甘草6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温服。电针治疗,每日一次。二诊初诊年6月14日患者口角歪斜、右侧眼睑闭合不全有所改善,右侧开始能皱眉,额纹少量出现,仍有右侧耳周疼痛,余症大致同前。舌淡红苔白,脉细滑。
患者此次就诊时,言语之中透露出些许焦虑,因曾经患过一次面瘫,如今担心年龄大了难以恢复。遂安慰患者,告知其此病预后良好,坚持治疗是可以康复的。
处方
黄芪30g、麻黄9g、黄芩10g、独活10g、细辛3g、白附子6g、僵蚕10g、全虫6g、忍冬藤30g、薏米30g、赤芍15g、白芍15g、白芷10g、通草6g、炙甘草6g。
×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温服。电针治疗,每日一次。三诊初诊年6月20日患者口角歪斜大大改善,右侧已能皱眉,额纹大部分恢复,右侧眼睑基本能闭合,鼻唇沟恢复,右侧面部麻木及耳周疼痛好转,稍怕冷。舌质淡红舌体稍胖苔薄白,脉细滑。
处方
黄芪50g、麻黄9g、黄芩9g、独活10g、细辛3g、白附子6g、僵蚕10g、全虫6g、忍冬藤30g、鸡血藤30g、茯苓15g、赤芍15g、白芍15g、白芷10g、川芎10g、当归15g、炙甘草6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温服。电针治疗,每日一次。四诊初诊年6月25日患者一到医生办公室便欣喜相告,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病已好得差不多了”。视其口角歪斜已不太明显,右侧额纹、鼻唇沟均已恢复,右侧眼睑已能完全闭合,右侧面部麻木及耳周疼痛已除。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略滑。处方
黄芪60g、当归15g、赤芍15g、白芍15g、川芎10g、生地15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白附子6g、僵蚕15g、全虫6g、忍冬藤30g、鸡血藤30g、茯苓15g、白芷10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温服。停电针(前后共治疗15次)。去年年底在一次小孩子的兴趣班上再次见到他,他刚送他的孙女过来上课,遂与他交流了一番。观其面部已如常人,细询当时情形,其告知服完最后的七剂药后就完全恢复,遂停药。“面瘫”中医称之为“口僻”或“吊线风”,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口眼歪斜。早在《灵枢·经筋》中有描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该病西医有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之分,周围性面瘫病损不伴有肢体受累,而中枢性面瘫多伴病损对侧肢体偏瘫。此种鉴别早在明·楼英《医学纲目·口眼喎斜》中就提到:“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喎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喎斜者。”“口僻”的病因病机是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有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喎候》分析“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此案患者夏季发病,夏季炎热不免贪凉吹风,且患者常骑小电动车出行,更易感受风邪。同时,患者曾患过一次该病,虽经治疗后恢复,但此次再次患病,是要考虑伏邪的存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病的发生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而伏邪伺机而动,又吹风受凉,病邪里应外合,故而再次发病。患者除口眼歪斜、一侧面部麻木外,还伴有耳痛,伏邪外发,发于少阳。治宜祛风散寒、通络解痉为主,首诊选用《千金》三黄汤合牵正散。黄芪补虚,麻黄、独活祛风,麻黄、细辛散寒,黄芩清少阳之热;合牵正散加强祛风之功,虫类药有缓解痉挛的作用。忍冬藤加强通络清热;芍药、甘草缓急解痉;薏米现代药理研究有抗病毒的作用。二诊之时,病已初见成效,但仍有耳周疼痛,故原方再进,加白芷祛风止痛,通草以通经利血脉。三诊病症大有改善,此时需要加强补气养血通络之功,故黄芪加量,再加入当归、川芎、鸡血藤。四诊时病十去八九,当补气养血通络为主,以补阳还五汤合黄芪虫藤饮收功,病告痊愈。《千金》三黄汤载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附方,由麻黄、独活、细辛、黄芪、黄芩组成,“三黄”即指方中“麻黄、黄芪、黄芩”三味药。“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虽未直接描述“口僻”的临床表现,但以方测证,符合“口僻”的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袭络病机。牵正散出自宋·杨谈《杨氏家藏方》,由全蝎、僵蚕、白附子三药组成以祛风化痰,为治疗“口僻”常用方。此病的治疗,早期的中医综合治疗很关键。除了辨证处以汤药外,针刺或电针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临床上常用中药、电针的综合治疗。???温馨提示:治病用药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请勿擅自使用!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lcbx/18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