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面瘫这个词相信小伙伴们都不陌生
但如果一不小心得了“面瘫”这种病
不仅影响颜值
还可能出现耳鸣、疼痛、做不出表情等症状
那么如何预防面瘫?
一不小心面瘫了能治好吗?
医院针灸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林海
跟大家一起聊聊面瘫这件事儿
面瘫的治疗一直是面瘫患者和医生头疼的问题,中医认为,发病3个月以上的面瘫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筋脉失养。治则主要以调补阳明经气、活血通络为主。此阶段临床上药物疗效不明显,可使用针灸、艾灸、闪罐等中医特色疗法改善症状。为何会得面瘫?
一说起面瘫,我们就会把原因归咎于“受风了”、“被贼风吹着了”,似乎风就是面瘫的罪魁祸首。风其实只是一种诱因,面瘫一般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外因多与患者受风、受凉有关,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内因。不少患者在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如生气、着急上火或者有明显的疲劳病史,如长途旅行、过度劳累等。
中医认为两类人是面瘫的高发人群。一类属于脾胃气虚、正气不足,面部脉络空虚,遭受风寒侵袭后,外邪乘虚入中。另一类是患有肝气郁滞、肝火上炎之证,肝气或肝火循经上犯面颊、耳窍,出现面瘫症状。因此可以说,面瘫的发病,内因是主导,外因是直接诱发因素。
如何用中医治疗面瘫?
面瘫发生突然,常无任何先兆。其典型症状为患者不能皱额,额部皱纹消失,眉下垂,不能闭眼,睑裂扩大,鼻唇沟消失,颊黏膜常不自主地被咬伤,口角下垂,张口时嘴唇向对侧歪斜,饮水或漱口时水从口角流出,不能吹气、鼓腮,发唇齿音时吐字不清,多数病人面瘫侧的耳垂后部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压痛。
该病潜伏期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患者病发前,一般有受风寒或病侧耳后吹凉风史,有些患者在发病前有耳后或耳周疼痛,也有患者有偏头痛的前兆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少数患者面瘫不恢复或恢复不完全,并可出现面肌痉挛或面部连带运动,表现为眨眼时,病侧上唇抽动;露齿时,病侧眼睛不自主的闭合。
1、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2、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风池仍点刺。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3、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面瘫的治疗与防护。
针灸补健侧、泻患侧是根据祖国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发展出来一种传统的针灸治疗手法,其原理是采用逆向透穴的针刺方法,以疏散风邪,活血通络,推动经气。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健侧、泻患侧”,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针灸治疗要达到好的效果,不仅在取穴,手法也很关键。同样的穴位不同的人扎针,不同的取法,所能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扎针要掌握好深浅度和方向,主穴刺进去后,要做到“气至病所”,治哪个部位的病,针感一定要到达其病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如何预防面瘫?
林海给出了多条预防和护理的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防止疲劳,合理作息,保持情志舒畅。
注意面部的防风保暖,每天用热毛巾敷患侧面部。出门宜戴口罩、帽子、围巾以防受冷风吹袭,夏天面部不要对着电扇、空调吹,忌用冷水洗脸。
面瘫患者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角膜长期外露易发生感染,应避免强光刺激,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用纱布覆盖双眼。
林海
针灸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中国针灸协会理事。从事临床针灸工作近30年,对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有较深的造诣,独创“筋针整脊疗法”。擅长运用五行针法及黄帝内针、筋针整脊治疗脊源性相关内科疾病、面瘫、面痛(三叉神经痛)、项痹(劲椎痛)、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香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头痛(神经性头痛)、不寐(症)、斑秃、青少年近视、(膝关节炎)、中风后遗症、便秘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水平。
就诊地点:医院凤凰路院区门诊3楼
联系-
供稿:针灸科李晓钰
编辑:刘亚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lcbx/19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