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觉得,鱼是有某种灵性的,吃鱼和吃别的肉类不同,必须更加讲究一些,要按照品类、季节和时令区别对待。
进入九十年代,鱼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一日三餐有鱼有肉变成了一种常态。可吃了几十年,不少人对吃鱼还停留在较低的认识水平上。
我出生了在陕南的一个小山村,不远处就有池塘和小河,可由于受北方文化的影响,大家都不太会吃鱼。小时候小河里的小鱼很多,我们都捞上来玩。有时候捞的实在太多了,就让外婆给我们用油炸一下,蘸着椒盐吃,非常鲜美。
至于不远处的稻田里,也有不少鱼,几尺长的泥鳅到处都是。有一年母亲得了面瘫,听医生说需要用泥鳅的血来涂抹,父亲带着一群学生去稻田里抓。他们拿着铁锹来回翻,一会儿就抓回了好几条一米多长大泥鳅。回来斩杀取血后就扔了,现在想来,真是特别可惜。
后来老家养鱼的人也越来越多,可被偷的很少,因为大家不知道怎么吃。很多人都觉得,嘴馋了就割二斤肉吃,这种两头尖的家伙,有什么好吃的。真正开始吃鱼,是人们的腰包鼓起来后。不少人请客吃饭都去饭店,看到人家饭店里有鱼,就慢慢开始点了。觉得这个东西有些滋味,就也学着回家去做。
最早的经典做法是红烧,人们总觉得鱼有一股子腥气,必须先去鳞洗干净后,放到油锅里炸一下,然后再在另一口锅里用各种调料猛炖,吃的是一个味道醇厚。后来慢慢发展处干炸、锅塌、醋溜等做法,都是受外地做法的影响,大家对鱼的吃法有了很大的扩展。
没过多久,川菜在老家盛行开来,水煮鱼和酸菜鱼大行其道。人们发现,本地的各种鲜鱼,竟然能够做出如此受欢迎的美味。
水煮鱼当年曾经十分风靡,县城里的几家水煮鱼馆子,每天都在疯狂排队,要想订上位置,必须得找点关系。鱼片切的又薄又长,飘在油汪汪的盆子里,和红辣椒混在一起,在诸多配菜的衬托下让人食欲大开。这种吃法凸显了鱼肉的霸气地位,让它在众星捧月之下,感受到了餐桌上抗把子的地位。
酸菜鱼稍微委婉一些,没有水煮鱼那么火爆霸气,可也十分受欢迎。酸酸辣辣的汤汁,鲜嫩的鱼肉,让人一碗一碗的吃下,越吃感觉鱼肉越滑溜,越喝感觉鱼汤越鲜美。作为伴侣的酸菜也很好吃,它让鱼肉不再有土腥气,鱼肉也让它增添了几分丰腴和鲜美。吃几口鱼肉,就一口酸菜,再和一口酸酸辣辣的鱼汤,简直就是一种莫大享受。
在这两种鱼特别流行的时候,我曾经幼稚的认为,最好的鱼应该这么吃,唯有如此才能把它们的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可到了北京上学后,我的一些想法开始改变了,并且一直在变化着。
刚上大学,我就在学校附近吃到了一种烤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架在炉子上烤,而是把一条大鱼烤好之后放到一个大铁盘子里,加上一些配菜和作料,再炖一下。口味比较多样,有香辣、豆豉、麻辣、剁椒等很多中,吃起来非常爽。
有一天,当我和同学一起喝着啤酒、吃着烤鱼,突然觉得吃鱼也可以很时尚。于是就给老家的同学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烤鱼的事情。没想到他说,咱们这里也有了,只是你上次回来没注意而已,等你再回来,咱们一定去吃啊。
好不容易熬到暑假,我回到了小县城,就和同学一起去吃烤鱼。虽然味道没有北京的好,但鱼肉和配菜似乎都更新鲜,吃着让人感觉越吃越想吃,没有什么油腻感。
最令我深刻体会到老家鱼肉鲜美的吃法是清蒸。有一年,我们去山里玩,抓回来了几条不大不小的河鱼。有个表哥看了,说这鱼在山溪里生长,特别干净,红烧或者油炸了太可惜了,不如清蒸吧。
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把鱼杀了,洗干净后放到盘子里,在鱼身上洒了点葱丝和姜丝而已,让后放到锅里蒸。开锅后不到五分钟,表哥就让我们把鱼拿出来。只见鱼肉稍稍变色,鱼鳃有些鲜红,葱姜之气和着鱼肉的清香扑鼻而来。
表哥往上面撒了点六月鲜酱油和料酒,就让我们开始动筷子品尝了。呀,这鱼肉太鲜美了,不但没有一丝腥气,而且有一种入口即化的感觉。鱼口感很好,甚至有一丝丝甘甜,这是鲜鱼特有的味道。
我这才明白,老家的水好污染少,养出来的鱼最适合清蒸,这样才能把鱼的鲜美充分体现出来。有了这次体验之后,家里人再做鱼,只要是现捞的活鱼(除了鲶鱼、泥鳅等),一般都是清蒸。这样不但速度快,而且吃起来最为鲜美。
经过多次尝试后,我发现清蒸鱼,最好在春天。这时候鱼的肉质最为细腻紧致,吃起来口感最好。所谓的桃花鱼之类的,肯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春光中四处游荡的鱼儿,吃到嘴里味道最美。
后来读书,知道了所谓“旧历江鲜无限好”,说的就是阳历的四月五月正是吃水产的季节。后来还认识了一个爱吃鱼的朋友,他给我说,春天的鱼就应该清蒸,这样才能吃出春天的味道。
当然后来还有花椒鱼和生鱼片等吃法,都是我很喜欢的。花椒鱼和酸菜鱼类似,只是里面多了很多青花椒。这让鱼肉更加鲜美,鱼汤更加麻辣,吃到嘴里更能体现春天的气息。
至于生鱼片,这也是传统的吃法。中国人说的“脍炙人口”中的“脍”,指的就是切生鱼片,古人有个更文雅的名字,唤作鱼生。
古代中国人切脍比现在日本人更讲究,什么样的肉用什么样的案板,用什么样的刀,切成什么形状,蘸什么样的汁,都很有学味。和古人的这种文雅相比,我们现在人吃鱼,似乎已经变得粗鄙不堪了。
不过文明在于传承和发展,通过学习和了解古人的一些文化知识,用心去体会和琢磨,吃鱼的文化还真的值得总结总结。
吃本来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研究吃鱼的各种个各方法和流变,其实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着人间四月天,面对各种鲜活的鱼儿,边吃边研究,其实就是一种风雅和浪漫。
不想这么多了,在这明媚的春日里,先按照自己喜欢和喜欢的吃法去吃点鱼肉吧,不然只会辜负了眼前的春光和水里鲜鱼。
——喜欢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lcbx/19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