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老中医王智贤面瘫的综合治验面神

面瘫的综合治验(面神经麻痹)

概述:面瘫,中医称口僻,口眼?斜。主因脾胃虚弱,正气不足,经脉失养,卫外无能,风寒、风热之邪(风寒者较多)乘虚侵袭,痹阻经络,肌腠弛缓,不收而成。素体壮实者,突感风邪,骤然发病,虽病势较重,康复也快。禀赋素虚者,发病虽缓,病势较轻,但康发缠绵。面瘫病多以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论治。笔者体会,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根本。胃为水谷之海,居中焦,为中气之本。饮食入胃,变化而赤是为血。故阳明经多气多血。若素患胃疾,阳明经失养,气血生化不足,其面部经络则易受侵袭。因此在治疗时对壮实者,应以温经散寒为主,扶助胃气为辅,对虚弱者则应益气养胃为主,温经散寒为辅。笔者临证治愈百余例病人,皆用此法比较著效。本病还涉及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在面部所过之处,因此,要全面考虑,针药并用,艾灸,拔罐,综合治疗。

面瘫应与中医中风症区别。中风者多因素有肝阳上亢或风痰上扰。风中经络,猝然而病,兼有半身不遂,语言涩滞等中风症候,口眼?斜只是其表现之一。而面瘫则仅有口眼?斜,而无半身不遂。在治疗上二者可以互相参考。现代医学把面瘫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前者系颅内疾病引起,如脑血管病变(中风),伴有全身症状及半身瘫痪。后者只是面部神经麻痹及相关的临床表现,且多为风寒之邪所致。此外,乳突炎、中耳炎也可引起面瘫。

一、风寒侵袭

证候:起病较急,突感一侧面部麻木不仁,口角流涎,鼓腮漏气,咀嚼不利,食物容于患侧颊部。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闭眼,面部或耳后有疼痛。脉浮紧或浮弦,舌苔白腻。

治则:祛风散寒,温煦经脉。

方药:

僵蚕12克乌蛇10克全蝎6克(研末冲服)

蝉蜕12克防风8克白芷15克

桂枝10克当归10克甘草3克

川芎15克生姜三片大枣二枚

加减:

1、口角流涎,胃部不适较重者加炒白术10克、炒山药12克;

2、血虚者加大当归用量,再加炒白芍10克;

3、头晕者加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

4、腹部不适加陈皮12克、香附10克。

方解:僵蚕、蝉蜕、乌蛇、全蝎疏风通络、互增疗效、相得益彰。其中全蝎可引药直达病处,蝉蜕善行皮腠之间,僵蚕入肝肺经,配乌蛇奏效更捷。防风善治“三十六般风”,通治一切风邪。桂枝温经散寒,和营补中,是内温经脉,处散风寒之佳品。川芎上行头面,下行血海,傍通四肢,起搜风通络之效。白芷上行头目,中抵胃肠,偏通肌肤,善治阳明经头面诸疾。当归起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且当归为活血,补血,扶虚补损之药。甘草通行十二经,调和诸药,升降缓急,益胃和中。

二、气血虚弱

证候:起病较缓,先觉半侧面部僵硬不收,麻木不仁,继而口眼?斜,不能皱眉闭眼。伸舌不灵,语言不利,鼓腮漏气,食物塞于患侧颊部。周身不适,胃纳不佳,脉浮无力,舌质淡而嫩胀,苔白厚。多数人有胃病史。

治则:益气养胃,祛风散寒。

方药:

党参10克生黄芪15克炒白术12克

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川芎20克

白芷10克炙甘草5克僵蚕12克

蝉蜕10克全虫6克(研末冲服)防风6克

乌蛇10克桂枝8克大枣二枚

方解:党参、白术、黄芪、当归调补气血,温中益胃。当归、白芍与僵蚕配伍息风解痉,消除麻痹,是治风先治血之配用。其余诸药功用见前文。

加减:

1、如病情较重,久治效乏者加蜈蚣1条(酒泡烘干研末冲服);

2、舌有瘀点者可加红花10克;

3、眼流泪者加白蒺藜10克、石决明12克;

4、纳呆食不化者加鸡内金12克、焦四仙各10克。

针灸方:单穴:翳风、足三里、合谷、四白。透穴:太阳透率谷,牵正透地仓,阳白透鱼腰。闭眼不能者加童子髎。咀嚼不利者加下关、颊车。流泪较重者加睛明、承泣。

方义:本方以透穴为主,单穴为辅,方中太阳透率谷可疏风解表,温经活经,对皱眉闭眼疗效甚好,尤以初病效著。牵正透地仓系阳明经走行之处,多气多血。牵正为经验效穴,二穴配用,可振奋阳经气血,促进功能恢复,对口角歪斜甚好。阳白为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经及阳脉等多经会穴,透鱼腰对皱眉睁眼疗效显著。翳风为少阳经穴,活血通络,祛风逐邪,其深层为面神经茎乳孔出处。合谷是手阳明经穴又为四大总穴之一,可振奋经气,增强功能,是一切面口疾病之总穴。足三里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濡润肌肤,强壮保健之治瘫要穴。四白乃胃经穴相当于面神经颧支分布处,对口角口唇麻痹有效。

针灸方法:每日针1次,健侧与患侧交替应用。健侧出针时摇大针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患侧穴出针时缓慢捻转出针,急按针孔,揉按此刻。切不可日日扎患侧穴。刺入或行针时手法要轻而缓和,手法太重即犯虚虚之戒,使麻痹更重。应用电针时患侧也应轻微,总之使面部温暖舒适为度。艾卷温和灸,每次每穴灸5~7分钟,也可用雀啄灸法。

拔罐:隔1~2日在太阳穴、地仓穴、阳白穴,各拔罐5~8分钟。方法是第1日阳白、下关、第2日太阳、地仓,交替应用,每日1次,一般3~5次即可。

按摩:教会患者者用自己的双手掌横纹等等齐下颌缘,然后将手放平向上推扶,直到头顶部,然后从两侧耳后下行,再到原处,为1次。上行时要有力,下行时不用力,每日按摩1~2次,7~10天为1疗程。

安慰病人不急躁,不恐惧,与医生合作。避免面部受凉吹风,不吃辛辣有刺激性及干硬食物,应温水洗脸,注意保护眼睛。

病案举例:

例1:薜××,男,48岁,山西省方山县人,退休干部。患者身体虚弱,素患慢性气管炎、胃炎。10日前因感受风寒,突觉右侧面部麻木僵硬,继而口眼?斜,不能皱眉合眼。鼓腮漏气,咀嚼食物塞于颊部。前医按中风治疗,服中药4剂,针炙6次无效。就诊时面瘫已半月,额文消失,鼻唇沟变浅,肢体活动自如,血压/80毫米汞柱,脉浮无力,舌胀苔白。用牵正散加减,服6剂。针刺患侧,太阳透率谷,牵正透地仓,阳白鱼腰,加四白、翳风、合谷,每日针1次,共10次。

二诊:病情有增无减。前方无效,定是治不得法。细考患者年过半百,素有气管炎,胃炎,致精微布化失权,脉络失养。今又在病侧日日针刺,方中又未加养胃之品,是犯了虚虚之戒。再方拟:

党参12克生黄芪20克白芷12克

蝉蜕10克乌蛇10克炒白术10克

炙草3克川芎15克全蝎6克(研末冲服)

僵蚕10克当归12克桂枝8克

防风10克大枣二枚

共8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并在患侧与健侧交替针刺,加足三里,艾卷温和炙,共10次。此方补中益气,气血两调,兼以搜风活络,振兴经脉。

三诊:10天后病情大减,此乃治法得当,药中痛减,仍用前法再服中药8剂,隔日1剂。每2日针炙1次,共10次,治愈。

按本病例先效乏,后效著,其因有三:一是素患胃疾,经脉濡养失调,易得而难愈;二是前期治疗,未加调理脾胃之品,致康复减慢;三是连日在患者侧扎针强刺激,犯了虚虚之戒。后改为健侧与患侧交替针灸,并用补中益气、调理气血之品取到良好效果,收录于此戒之。

例2:刘××,男,32岁,农民,山西省方山县圪洞镇人,患者晨起劳动时,汗出当风,早饭时觉有耳后疼痛,右侧面颊部麻木僵硬,汤液由口角流出,对镜照看,口眼?斜,面目俱变,病后第3日就诊,惊恐不已,右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口角流涎,鼓肋漏气。血压/70毫米汞柱,脉浮弦,舌红有白苔,诊断为面瘫。因风寒侵袭所致,治应疏风散寒,温通经脉。

方药:

桂枝8克全蝎6克(研末冲服)炒白芷15克

炒白术10克防风8克川芎15克

蝉蜕10克当归10克甘草3克

僵蚕12克大枣二枚

8剂,水温温服,每日一剂。

针太阳透率谷,牵正透地仓,阳白透鱼腰,单针用四白、翳风,合谷,足三里,健侧与患者侧交替煎用。健侧用一般手法,患侧缓慢出针,急按针孔,揉按片刻(补法)共针10次。并在下关、地仓、太阳穴拔罐每日1次,双手揉按面部每日2~3次,方法如前面所述。

二诊:病情大减,能闭目皱眉,鼓腮已不漏气,吃饭时口角不流汤液,但面部仍不对称,因不愿扎针,又给前方8剂,加炒白术10克。大枣2枚,每隔1日服1剂,半月后来诊,一切正常。

按:此病例扎针10次,服中药10余剂,迅速治愈。原因有三:一是接受以前教训,不再患侧日日针刺;二是患侧缓慢出针,急按针孔,揉按片刻,(补法);三是方中加入补脾胃、调气血之品,才有应手之效。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王智贤老中医70年杂病治验实录

图书作者:王智贤编

出版公司: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9月

图书简介

中医学的*特点就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它从每种疾病中获得脉舌证候等表现,逐渐深化提高,成为有理论、有实践的宝贵财富。且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它治病范围广,有良好疗效,几千年来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王智贤老中医70年杂病治验实录》笔者王智贤生长在山区,行医70余载,所遇病种颇多,证候复杂多变。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一些比较成熟的诊治经验和自拟了很多有效方药,现将体会整理成册,或可借作它山,以向社会献微薄之力。

版权说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新书到货

亲们,好消息。出来啦。本次图书亮点如下:

1、精选名医临床重剂、大剂量使用中药经验,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又一法宝。

2、内容达32万字,资料详实,达页。

中医临床秘密在于量

文字数量:32万字以上

优惠价:99元

优惠日期:7月30日之前

购买平台:闲鱼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lczl/170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