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全身美白”“内服调理”“无瑕淡斑”的美白丸真有那么神奇的功效吗,会不会有副作用呢?
对于消费者的这些问题,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伦文辉表示,美白丸不适用于所有人。
美白丸受追捧,明星推广成助力
如今,消费者对美容产品的需求正在提升,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基础的护肤保养,而是更倾向于高端、专业、见效快的产品。顺应“以内养外”的传统观念,介于普通护肤和专业医美之间,美白丸近两年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和追捧。
新京报记者对比网购平台上多款美白丸的成分表后发现,这些内服的美白产品中的常用成分有维C、维E、维B及半胱氨酸等,主要通过减少肌肤内部自由基的产生及调节细胞底层的黑色素,从而达到改善肤色、淡化色斑的目的。如果说其自身宣传的效果是美白丸吸引消费者的关键所在,那么很多明星和网红在社交平台中的宣传推广,则成为美白丸“大卖”的助力。
众多明星和网红的“加持”让美白丸在网购平台上迅速蹿红,甚至出现了卖断货的情况。然而, 随后,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品牌纷纷回应,表示自己的美白丸并不包含报道中所称的致癌成分。POLA发布声明称,“WHITESHOT美白丸”中不含有己烯雌酚和雌二醇,且在制造过程中也不存在混入两种成分的可能性。FANCL也在 复测检出致癌物,厂家提起诉讼
品牌方发声“自证清白”的同时,美容领域的大咖也加入到此次“纷争”。美妆博主“大嘴博士”在微博中表示,将自己在天猫平台上购买的上述三款产品送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进行检测,结果是未发现致癌物质。
年11月,也就是《网红美白丸含致癌雌激素?揭开POLA、FANCL的“美丽”陷阱》一文发布后的60天, 面对这样的情况,Unichi不仅在微博发出了澳大利亚权威检测机构南十字星大学实验室对Unichi玫瑰果精华胶囊的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检测结果,证明其不含己烯雌酚和雌二醇,还表示已委托律师事务所对“放心选”平台提起法律诉讼。至此,一篇文章导致的美白丸“公关危机”暂时告一段落。
美白丸不“万能”,不适用于所有人
除去是否含有己烯雌酚和雌二醇的问题,在国内,美白丸的效果和安全性均未得到临床实践的证明,且乱服有美白效果的药物并不安全,需要在专业皮肤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内服美白产品中的维C、维E是抗氧化剂,而半胱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氨甲环酸等这些看起来很复杂的名字,也有类似的抗氧化作用,同时可抑制酪氨酸酶、阻断黑色素形成。每个人的皮肤特性、复原能力不尽相同,即使美白丸的成分理论上能抗氧化,抑制黑素颗粒形成,但也只是针对某类人或某种特定情况导致的肌肤变黑有用,并不能达到所有人预期的美白效果。
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伦文辉告诉记者,美白丸不适用于所有人,“比如白癜风患者或者有白癜风家族史的人群,不宜吃美白丸”,他表示,美白丸的主要机制是抑制黑色素形成,“这可能会加重白癜风的临床症状,使白斑面积扩大。”站在皮肤科医生的角度,伦文辉认为想要美白,最重要的是做好保湿、防晒等日常皮肤护理功课,并保持营养摄入均衡。
■健康提醒
“快速美白”要警惕
凡是标榜“快速美白”的方法,消费者均应提高警惕。市面上有些美白丸不仅价格低廉还会在宣传时加上“一瓶见效”“快速美白”的噱头,这类产品多由没有资质的小作坊生产,包装也很简陋,有些甚至不会标明成分和生产日期,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消费者在购买美白丸时需保持理性,切勿盲目听信夸大宣传,避免低价诱惑,尽量选择在商场专柜或网络上被品牌认证的官方旗舰店购买,无论从质量还是价格方面都会相对有保障。
专家表示,美白是场“持久战”,注意这几点,或比吃美白丸更管用:
1
一年四季防晒。阳光对肌肤的伤害不只是晒黑那么简单,肌肤为了抵御阳光侵害会自主分泌黑色素来进行自我保护,这是肌肤在晒后会变黑的原因。而护肤品的补救速度远不及晒黑的速度,如果不注重防晒,使用再多的美白产品都是徒劳。
2
注重补水保湿。缺乏水分会令角质层细胞的更新与代谢异常,不仅阻碍美白产品中有效成分渗透,还会导致黑色素无法及时排除而沉积。因此,美白的同时还要侧重补水保湿。
3
使用美白精华。美白精华是令肌肤重现透白的主角,维生素C、烟酰胺或熊果苷等成分能够有效抑制黑色素被催熟并还原肤色,还能起到抗氧化作用,让细胞免受自由基侵害,与保湿产品叠加使用效果更为显著。美白精华的使用周期一般要45天到60天才会见效,所以不能贪图一时的效果。
文章来源:打传防骗,特此鸣谢!
编辑校对:黄义、飞雪、残剑
转载声明:请遵守CC协议,转载不注明来源上黑名单
联系我们
求助举报邮箱:huangyi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lczl/1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