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比较急,各种年龄段都可以发生。
所谓“面瘫”,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尤其是患侧闭眼无力者,面瘫也叫面神经麻痹,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近年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祖国医学则认为风邪入络所致,是一种最轻型中风。
面神经来自人脑的脑干,这支较细的神经在到达面部之前必须穿过几支动脉间隙以及颞骨岩部的一条小管道,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面神经的命运多舛。如果面神经因受寒冷刺激或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就容易发生“面瘫”,而民间误解为“被歪风吹”所致。
患上面瘫后,患者口角歪斜,进食受限,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
面瘫的治疗有很多种方法,具体的情况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就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面瘫
面瘫中医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面瘫通常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得病以后需要诊断,现在针灸面瘫治疗时机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说面瘫以后几天再去进行治疗,这样效果会好一点,刺激量轻一点;第二种就是面瘫一周内是最佳治疗时间。实际上长期做针灸的医生认为面瘫一定要及时治疗,不论时间,患病以后就需要去针灸治疗,只不过在针灸的治疗手段上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刺激量要轻一点,也可以针健侧,这样会达到一种好的治疗效果。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刺激量过大,面瘫有时候可能会出现早期的痉挛,所以我们一定要轻微的治疗,刺激量要轻一些;还有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早期用药的量可以小一些。总之,针灸刺激量小一些,用药剂量小一些,治疗过程中应当有轻缓。
在采用针灸治疗的同时,可配合中药熏蒸及营养神经的药物综合治疗,有助于神经的恢复。
艾灸疗法
取艾绒一小团,切大片生姜8~10片,在姜片中心穿孔数个,上置艾绒柱灸用。口歪斜向左侧,则灸右侧;反之,灸左侧。先灸下关穴,然后由下关至颊车穴反复移动,移动时姜片不能离开皮肤,每穴隔姜灸3壮为宜,灸至皮肤湿润红热、患者能忍耐为宜,每日灸1次,7日为1个疗程。
悬灸冲阳穴、攒竹穴、阳白穴、颊车穴、列缺穴、翳风穴
冲阳穴,胃经原穴。
针灸甲乙经:善啮颊齿唇,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痛;胃脘痛,时寒热。
头痛、牙痛、口眼歪斜、胃脘痛、足背肿痛、足缓不收等。冲阳穴,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攒竹穴:攒竹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有清热明目、祛风通络的作用;
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攒竹穴配风池穴、合谷穴,具有祛风、清热、镇痛的功效,主要治疗目赤肿痛、流泪;攒竹穴配列缺穴、颊车穴,具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要缓解治疗面瘫、面肌痉挛;攒竹穴配阳白穴治口眼歪斜、眼睑下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近视、泪囊炎、面肌痉挛等。
按摩治疗
点捻四白穴
该穴在眶下孔凹陷处,瞳孔直下。以食指捻四白穴,边捻边渐施压力,持续1~2分钟。
翳风穴:临床观察面瘫患者多在翳风穴有压痛,翳风穴压痛堕病情好转逐次减轻。轮刮眼睑
以两手食指及中指的罗纹面,分别从眼内眦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睑各50次,然后轻揉眼皮20-30转。
指擦鼻翼
以两手食指罗纹面,分别从鼻根两侧向下擦至鼻翼两旁迎香穴50次,在该穴处轻按揉1~2分钟(迎香穴在鼻翼旁开0.5cm)。按压由轻渐重。
掌揉颊车穴和地仓穴
以同侧手之大鱼际肌紧贴病侧颊车穴(咀嚼肌高点),边揉边移至地仓穴(口角旁开0.5cm),往返50次。
面瘫中药方:
荆芥、蔓荆子、防风、海风藤、丝瓜络、地龙、蜈蚣、白芥子、伸筋草、全蝎、野菊等药方。具体使用需要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之下进行。要是患上面瘫这种疾病的时间超过半个月的话,此时病情还是有所发展的,主要发展为的就是气滞血瘀、经脉痹阻,此时病人身体会出现的症状就是面肌萎缩无力、面部麻木不仁,此时治疗的话宜侧重活血祛瘀,佐以通络牵正。此时需要选用的中药就是选红花、当归、蜈蚣、地龙、赤芍、白芥子、川芎、片姜黄、全蝎、桃仁为主。
另外,民间偏方鳝鱼血涂抹在偏瘫部位,对于治疗面瘫也有一定的作用。
面瘫以预防为主。因为受凉是发生面瘫的一个比较常见的原因,预防受凉,可以从平时做起。在天气炎热的时候,最好不要让面部直对着电风扇,空调吹,在天气严寒的时候出门,要经常揉搓面部肌肤,按摩颈部,耳后,面部的一些重要穴位,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过度劳累,对预防面瘫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在过度劳累后,病毒容易侵犯面部神经,导致面瘫的出现。当面部有麻木的感觉时,医院进行诊治。面瘫的治疗越早,效果就越好。
医之艾灸推出多款艾条供广大灸友选择。建议儿童、老人选择高比例纯艾条,请识别上图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lczl/17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