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刺者,名曰: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焠刺。九刺法是古代针刺分类,又称为九变刺,来源于《灵枢·官针》篇中,其载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变者,异也,不同之病是也,就是以九种不同的针刺法治疗九类不同性质的疾病,也即《灵枢·官针》所谓的“九针之宜,各有所为”。这些理论具有确实的临床意义,至今在临床中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故将其具体运用分述如下。1.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荥输指的是五输穴中的荥穴和输穴,脏腧是指的背俞穴。在《内经》时代,这种针刺法主要用于阴经的荥穴、输穴及五脏的背俞穴,就是指五脏病的针刺用穴方法,如果五脏有病可取其相应经脉的荥穴、输穴及其相应的背俞穴来治疗。目前临床中,不仅仅用于五脏病的治疗,六腑病也可以以此治疗,具有用穴少、作用强的特点。2.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这一针刺法在《内经》时代主要是指刺诸阳经,针刺肘膝以下的合穴及其六腑的下合穴来治疗疾病。如胃腑有病可取其合穴、下合穴足三里;大肠腑有病可取其下合穴上巨虚来治疗;胆腑有病常取其合穴、下合穴阳陵泉来治疗等,这就是当时运用之理念。由于针刺穴位离病患处较远,故导称之为“远道刺”。现在广指一切远离病患处取穴的针刺方法。这种取穴方法在《内经》中已经用之甚广,如《素问·咳论》中记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冶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这些理论的取穴皆是远道刺,因为五脏六腑居于胸腹之内,各经的输穴、合穴、经穴皆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均距离脏腑较远,所以均属于远道刺。《内经》之后的针灸专著中有许多相关之记载运用,如有名的《四总穴歌》中“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也是远道刺的典型代表。《针灸大全·千金要穴》所载的“三里、内庭穴,肚腹妙中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撤;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头面若有痛,后溪并列缺;环跳兼阳陵,膝前兼腋胁”等等,此类运用记载不胜枚举。目前于针灸临床这类远道腧穴处方,用之最广,一般的疾病均可采用,是针灸治疗取穴的核心,也是检验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关键,高水平的针灸医生不会仅在局部取穴,更重要的是辨证、辨经远道取穴。如少阳经头痛取足临泣;胎位不正取至阴;咽喉肿痛取少商、商阳;牙痛取合谷、内庭;痛经取地机;肩痛取三间、中渚、后溪等,一般取之立见显效,具有取穴少、见效快、安全性高等众多优势。3.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在《内经》时代,这种刺法主要是指在病变之经脉上找结聚不通的反应点(如瘀血、硬结、压痛等)进行针刺的方法。因其是在病变经脉而刺,故称之为“经刺”。现代针灸临床有两种运用法就是以此演变而来。一是循经取穴法的运用即是此道理,正如《内经》所言的“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就是理论根据:二是在病变经脉寻找反应点的运用,现代的“经络触诊法”之运用也是根据这一理论而用。这在临床非常实用,尤其对某些痛证最为常用,有针到痛止的功效。4.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络”是指的瘀络,用于针刺治疗络脉病变,其治疗是刺之络脉,所以称之为“络刺”。这种方法在《内经》时就已经非常广用,如《素问·调经论》记载:“刺留血奈何?……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又说:“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就是络刺的运用。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病在络脉就必须调之络脉,否则疾病难以痊愈。现代又称之为刺络放血法,目前针灸临床中的三棱针刺血法就是其具体的运用。现代临床对此十分重视,只要病入于络,皆可用这一方法来治疗,是刺络放血的理论根据之一。5.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采用针刺直刺分肉间的方法。分肉间,即指附着于骨骼部的肌肉,骨骼与肌肉有间隔,故称“分刺”。这种刺法比较深在,刺激性较强,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陈年久病、顽症痼疾之肌肉病。6.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这种刺法是用特殊针具铍针切开排脓放血,做引流用的方法。泻者,排除泻出也。以此法来泻脓血,故称大泻刺。这种针刺方法在过去非常常用,但现在由于外科的发展,选择此针刺者已极少见,目前已被现代外科所代替,是现代针灸临床中已较少用的一种方法。7.毛刺毛刺,刺浮痹皮肤也。毛刺是指在有病变处的皮肤表面进行浅刺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皮肤及浅表病变。这种针刺法因针刺较浅,如在皮毛之上,故称之为毛刺。在《内经》时主要用于治疗浮痹病,采用特殊针具之镵针浅刺。现代针灸临床所用的梅花针、滚筒针等针具即是由此发展而来。临床用于斑秃、皮炎,及毫针浅刺法治疗疾病的方法。尤其当疾病初发,疾病轻浅时常用此法治疗,如面瘫初发患者,即可用毫针浅刺于皮下来治疗,由于疾病初发,外邪较浅,针刺过深会引邪入内,必须采用这种表浅的毛刺法,这就是此针法现代临床之具体运用。8.巨刺(一说为互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这是古代用于治疗经脉病的方法,即采用左侧经脉有病取右侧经脉腧穴,右侧经脉患病取左侧经脉的腧穴针刺,因经脉循行在人体都有左右交会的腧穴,人之经络、气血左右相互贯通,故能“左取右,右取左”。早在《黄帝内经》中言:“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素问·缪刺论》又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由此可见,巨刺者,此经脉之病也。巨者,非大也,交换之意,所以本法也称为“互刺”。如治疗面瘫,古人所言的“歪左泻右以师正,歪右泻左莫令斜”就是此法的运用,现代在临床广为运用。因运动针法之普及,不在患侧用针,以能够加强针刺之后的活动,所以现代临床广用这一方法。根据这一理论,近代临床已发展为“对应刺激法”,不局限于以左治右、以右治左,而是上下对应、前后对应等,如左则肘关节痛,取右侧之犊鼻穴来治疗;右侧膝痛取左侧的曲池穴来治疗;外踝关节痛取右侧的养老穴来治疗等,均是这一方法的演变而用,取之有极佳的疗效,尤其适宜经络病的治疗。还有一种与此相似的针法,是刺络之法,称缪刺,均为左则有病针右侧,右侧有病针左侧的方法。但是巨刺是刺的经脉,为深刺;而缪刺以刺络放血为主,是浅刺法,用于治疗络病。这种取穴的理论根据就是因为经脉左右相互对应,上下经脉同气相求(同名经)而用。9.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是指烧红的针,即是将针烧红后,刺入皮肤的一种方法,称为烽刺。就是现代针灸临床所用的火针,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灵枢·经筋》中言:“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素问·调经论》也有载:“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该法是针刺疗法中独特的针刺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针刺时间短、见效快、施治简便的特点,在治疗疑难病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现代临床对此多有发挥,已成为临床重要的针法之一,可用于各种顽麻痹痛。火针借助火的力量和温热刺激,以温阳扶正、疏通经络气血而达治疗目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在学习中成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fx/18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