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是一年中较冷的时间段,也是感冒、鼻炎、咳嗽等各种疾病的高发期。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天人相应”的一个整体,人体功能的盛衰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天寒地冻,人体新陈代谢慢,防御疾病的能力下降,正确的养生方式可以调整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以抵御寒冬,让来年身体更好。
早睡晚起以待日光
中医认为,冬季“早睡晚起,以待日光”是起居养生的重要方面。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起床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这时人体阳气上升,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也逐渐升高,此时起床头脑清醒,机智灵敏,有利于防病。需要注意的是,平时习惯早起外出运动的老年人,在严冬里,应待阳光出现,并做好保暖防护再出门,以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受寒而发生高血压、中风、心梗等意外。
不宜晨练切忌大汗
冬季属阴,养生应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不宜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毛孔开张,阳气随汗液外泄,寒气通过开张的毛孔侵入体内,损伤阳气,容易使人生病。故运动忌大汗,以微微出汗为宜,每次进行半小时左右,可做一些较为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瑜伽、散步等。
适当按摩提升免疫
刘医生建议,冬季每天坚持脉位按摩,是一种很好的养生防病方法,可以起到防风寒、通经络、预防疾病等作用,而且操作简单、安全,适合居家保健。
如按摩鼻侧脉可预防感冒和防治鼻炎;按摩或艾灸颈肩脉可以通络散寒,既能增强免疫力,又防治呼吸道疾病;摩擦足心脉至脚心发热,能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病患的目的。
鼻侧脉:位于鼻翼两旁鼻唇沟内
颈肩脉:位于颈椎4、5棘突之间
足心脉: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注意保暖防止受寒
当下,气温低,尤其要注意头部、背部、脖子、肩膀、腰部、膝盖和脚的保暖,气温低很容易受寒引发咳嗽、哮喘等宿疾以及颈椎、腰背、膝关节疼痛。
晚上睡觉时,别把肩膀露在外面,以防肩部受凉;腰或膝关节不好的人,可以戴上护腰或护膝;老人、儿童和患有肺系疾病的人,暖背尤其重要,最好穿一件贴身棉背心;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以消除疲劳、御寒防冻、促进睡眠;注意头部保暖,头部的保暖与人体的热平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年老体弱者及儿童冬季外出时更应戴帽子,保护头部及耳朵。
情绪平和避免抑郁
冬季,人体的代谢处于相对缓慢时期,养生要着眼于“藏”,要保持精神安静,注意调控不良情绪,遇事节怒,宠辱不惊。对于心中的不良情绪,可以找朋友聊天,通过适当方式宣泄出来,保持心情愉快。
注意多晒太阳,因为冬季天黑得早,光照时间短,容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当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它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使人保持好心情。
适当进补切忌盲目
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补药的作用,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
但进补要适当,切忌盲目。首先要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王乐荣提醒,如果选择药食同补,进补前最好先请中医辨明体质,再选择适当的中药材进补。
当下,天气温低而干燥,除了多吃羊肉、牛肉等高热量的食物外,还可多吃芹菜、白萝卜、土豆、大白菜、藕、梨等食材,避免出现上火、便秘等不适。还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预防感冒。
刘洪鹏中医执业医师
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针推专业。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员
首都医科大医院中医骨伤科
年初师从国医圣手葛凤麟主任,学习“葛氏捏筋拍打疗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骨伤理论,脉位理论,传统经络腧穴有着深入的研究。
个人擅长:运用“葛氏捏筋拍打疗法”结合传统经络腧穴以及刺法灸法,治疗临床常见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胸椎小关节紊乱、腰椎病、膝骨关节病等各种急、慢性筋伤软组织疾病。
同时善于运用针灸与手法相结合治疗偏头痛、失眠、面瘫、慢性胃炎、女性产后康复、腱鞘炎等内伤杂病。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点击图标,得养生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fx/18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