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面瘫患者如何选择针灸治疗时机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针灸临床治疗以周围性面瘫居多,以下均针对周围性面瘫而言。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本身的病变,多由免疫力低下,细菌、病毒感染引起,以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导致的面神经水肿、变性、麻痹最多见,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口角歪斜,部分患者可出现耳后疼痛、听觉敏感、舌尖三分之二味觉减退等症状。中医认为,此病多由面部感受风寒所致。针灸在面瘫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是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对于面瘫治疗的针灸介入时机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一定争议。

周围性面瘫一般分为急性期(7天以内)、静止期(8天至3月)以及恢复期(3月至1年)。对于急性期的治疗,西医以及部分中医同仁认为不适合行针刺治疗。笔者在针灸门诊上也时常遇到这些情况。患者很多都是患病10天以后来针灸门诊治疗,问其原因,曰:西医大夫(特别是神经内科大夫)嘱咐先别扎针治疗,10天以后再行针灸治疗。此种情况在临床上不是个别情况,已普遍存在。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这种说法大多是认为急性期针灸只会加重面神经局部水肿和组织炎性反应,会加重病情甚至留下后遗症,但这些说法都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相反,有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面瘫急性期,只要掌握好合适的取穴原则及针刺手法,越早介入针灸治疗,疗效会越好。

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去看待,对于面瘫急性期,完全可以行针刺治疗,只是在急性期我们不宜在面部取过多穴位,可多配合远端取穴原则。此时不宜行过重过大刺激量的手法,那我们可以浅刺为主,行刺激量小的手法。

事实上,对于面瘫的针灸治疗原则,我们是采用分期治疗的,对于急性期,以患侧面部少针浅刺和四肢远端取穴为主,以祛风散寒;静止期,局部取穴增加,宜透刺加大刺激量,可配合电针治疗;恢复期,主要调和阴阳,养血柔筋,促进气血运行,营养面部肌肤。

周围性面瘫在古代文献中有“口眼邪、戾不端、僻、口僻、口目为僻、口眼歪”等描述,如《灵枢·经筋》曰:“胃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着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能收,故僻”,指出面瘫的病机为寒热之邪侵犯足阳明之筋。本病病机以风邪为主,因风邪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风邪入侵经络,易与寒、热、痰等病邪兼夹,故初期病邪在络脉,夹寒热之邪,从而分为风寒、风热两种证型,中期病邪深入,内居筋肉与痰湿相杂,风痰互结,流窜经络。病程日久,久治不愈,正气亏耗,气虚血瘀,颜面失去气虚濡养则枯槁萎缩,难以恢复。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的症状,由于足太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与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经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口歪主要是由上述3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所以,不管是早期风邪侵犯,还是中后期痰湿夹杂,气虚血瘀,中医针灸介入治疗都是合适而且非常有效的。

最后,建议患者朋友得了面瘫后,大可放心且应尽早行针灸治疗,这也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中的“既病防变”思想,为将来有好的预后创造最大可能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fx/1877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