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即指面部肌肉瘫痪,大多数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引起,是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主要与冷刺激、炎症、外伤、肿瘤、先天性发育异常、代谢性疾病等有关,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
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即是平时说的脑中风),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俗称“歪嘴”)。
病变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而没有肢体功能障碍。
中医学的“口眼歪斜”“吊线风”“卒口僻”均属此范畴。从中医角度讲,夏天人体经常出汗,由于排汗需要消耗阳气,汗水属阴,所以排汗过多,会导致人体表面短暂性的阴阳皆虚,这时候虚掉了,又吹空调或风扇,风寒之邪就极易侵袭面部经络,受冷会使面部经络阻塞、气血不畅,面部血管因血流循环障碍而易发生挛缩,便可导致面神经出现缺血及水肿,当面神经受损后,会失去其正常功能而无法支配表情肌,导致表情肌出现运动障碍而无法完成皱眉、闭眼、撅嘴等动作,便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本病多数病例都有局部受寒、着凉的诱因,一般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痉挛,使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而致病。面瘫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
本病以20~40岁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迅速,在几小时至1~2天,面肌麻痹达高峰。如调治得当,持续1~2周可逐渐恢复;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以至于3个月不能恢复者,则会留下后遗症,故早期治疗非常重要。中医内治以牵正散为主方,配合中药外治有裨益。
牵正膏
白附子30克,防风30克,僵蚕20克,细辛10克,全蝎20克,白芥子20克,共研细末,每次用3克,醋调捻摊在小圆布上,贴敷于患侧下关穴,胶布固定,每贴3天,一般3贴见效。
牙皂散
猪牙皂克,研细末,取适量以陈醋调如糊状,涂于患侧颊车、地仓穴之间,每日换药2次,10天为1疗程。
塞鼻散
枯矾、川乌、辛夷各等分,研末,加麝香少许,用纱布包如枣核大,左歪塞右鼻,右歪塞左鼻,2小时取出,每日3~4次。
面瘫汤
羌活12克,独活12克,荆芥12克,防风15克,牙皂6克,蝉衣12克,姜黄12克,桂枝12克,附子6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红花12克,全蝎10克,蜈蚣3克,细辛3克,甘草6克,水煎服。
辨证施治
气血两虚:
表现为神疲乏力,容易感冒,气短汗出,纳减便溏,苔薄,脉细软等。治宜益气扶正,养血通络,方用益气养血汤,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熟地2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桂枝12克,姜黄12克,鸡血藤30克,黄精15克,防风12克,细辛3克,甘草6克,水煎服。还可配合还少丸、通络丸口服。
痰湿阻络:
表现为头身困重,咯痰黄白,纳呆胸痞,苔腻,脉滑。治宜化湿祛痰,健脾通络,方用化痰汤,胆南星12克,白附子12克,天竺黄12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瓜蒌2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鸡血藤20克,丹参30克,红花12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地龙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还可配合蛇胆丸、陈皮丸口服。
肝风内动:
表现为面赤眩晕,急躁易怒,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平肝息风,滋阴清热,方用天麻钩藤汤,天麻12克,钩藤30克,夏枯草15克,龙胆草12克,黄芩12克,代赭石30克,磁石30克,礞石20克,珍珠母30克,苦参12克,生地30克,丹皮12克,全蝎10克,地龙12克,水蛭12克,琥珀5克,蝉蜕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还可配合通脉丸、天麻丸口服。
中医针灸治疗面瘫效果显著,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太阳经为辅,常用穴位有风池、翳风、阳白、攒竹、四白、地仓、夹车、合谷、太冲等。在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过调动人体的经络,达到扶正、行气活血、通络驱痹的作用,从而使神经细胞活跃、加快血液循环、提高免疫机能,促进对神经细胞组织的修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修复受损神经,初步控制病情,并达到逐渐好转的目的。
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fx/19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