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人体最精密的“仪器”,分区精细、结构复杂,稍有损伤,轻则功能缺失,重则危及生命。当这精密“仪器”邂逅同样精妙高深的现代医学,注定了神经外科高难度、高风险的属性。一台神经外科手术少则3小时,多则10几个小时,神经外科医生都像是行走在险恶“江湖”的侠客,力求每一次精准出刀,都能“克敌制胜”……
尽管这“江湖”难度高、风险大,23年,多天,他“游刃”于生命禁区,用精湛的医术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医院神经外一科主任张学君。
01
50多个小时的连轴转
6月中旬,张学君又经历了一次连轴转,这一次是50多个小时。
累,真的累,累到说不出一句话。作为主刀医生,回忆那50多个小时的经历,张学君禁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记忆深刻,感觉脱了一层皮。”
但,看着一个个患者脱离了病痛,看着患者家属由焦虑到安心,内心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满满当当。
第一个24小时,从早上7点多开始,上来就是三台脑血管病介入手术。虽然是常规手术,但丝毫懈怠不得,因为每一台手术面对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下午4点,张学君还没下手术台,一名脑垂体瘤卒中的患者被送了进来,又是一场“硬仗”开始;晚上9点,本以为一天的忙碌终于结束,一名严重脑外伤患者被送到了神经外科,又是5个多小时惊心动魄的大抢救……
第二个24小时,等待张学君的是一名巨大听神经瘤患者。这位患者听力丧失,无法行走,CT显示脑干被肿瘤压迫到只剩1/3,肿瘤体积大、位置深,并累及面神经、脑干动脉等颅内重要结构,手术风险极大。
这次手术从当天早上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1点多,整整17个小时,耗费了张学君和团队大量精力。凭借过硬的技术,张学君和他的团队成功切除了肿瘤,且为患者完整保留了面神经、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及脑干等重要解剖结构。术后第二天复查颅脑CT,显示肿瘤全部切除。患者术后恢复很好,仅出现轻微面瘫。
这场“硬仗”过后,张学君和团队又迎来一台动脉瘤栓塞手术、一台血管再通手术、一台脑出血引流手术……
“现在不怕忙得没觉睡,就怕病人来了没床位。”张学君打趣说。凌晨3点回家、早上7点又精神抖擞重返岗位,这已是张学君和神经外一科医生的常态。
02
不断精进的技术
人们常说,上天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年,张学君滨州医学院医院工作,从一名耳鼻喉科医生“转型”到神经外科。这个转变,需要勇气,更需要魄力。
虽说两个学科医学原理相似、技术相通,但张学君背后付出的努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砖头厚的大部头神经外科专业书籍,他不知道“啃”了多少本,翻了多少遍,书皮被翻得锃亮,书页甚至磨损地都缺了角,就连做梦都是大脑的精深构造和手术手法的演练。
那个时候,专业书籍并不像现在这样唾手可得,别说借阅,重金购买都不知怎么买。于是,张学君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处进修学习,就把有用的专业材料影印一份,回到住处再反复阅读。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以过硬的技术在威海神经外科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很多神经外科手术在威海都无法开展,本地很多患者不得不跋涉到北京、医院,费时费力不说,患者和家属更是感到万千煎熬。
经过几代医生的努力,如今,神经外科领域的各类手术,医院都可以顺利开展,并有数不尽的成功案例。这其中,不乏张学君的努力和付出。
年,张学君赴天津进修,医院正式开展脑肿瘤手术;年,医院引进了神经外科显微镜,张学君带头开拓了学科技术新领域;年,张学君带头开展了我市第一例动脉瘤夹壁手术;年,为了第一时间对接学科前沿技术,张学医院学习;年,张学君带头开展了我市第一例动脉瘤栓塞介入手术……
经过20多年的不断钻研及临床实践,张学君不但擅长脑血管病的介入及开颅治疗,颅内肿瘤、动脉瘤夹壁、动脉瘤栓塞、功能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等疾病的诊治也已经十分拿手。“我们科室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已经让万千患者从中受益。以前,本地患者大多选择到大城市就诊,现在,90%以上的患者都愿意留在本地治疗,这就说明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张学君说。
凭借在脑血管病治疗理念和技术上的突破,张学君多次代表医院神经外科在省级、国家级等业界重量级会议上介绍经验,他本人也当选国家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名医带名科,名科带名院。医院如今已成为威海地区唯一一家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医院,国家卫健委和中国卒中学会双认证的高级卒中中心。
03
外科医生的品格
外科医生的成长之路艰难而漫长。“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名普外科医生想上手术台,起码要三年功夫,而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少则要磨炼五年。为什么呢?用神经外科的血管搭桥手术举例子,显微镜下在1毫米的血管上要缝合10多针,不熟练,谁敢让你上?”张学君说。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没有捷径,只有多看书、多做手术、多用脑子。我们流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辜负自己。”这句话,张学君经常对学临床医学的儿子讲,也经常对科室里的年轻医生说。“希望每一个从临床医学走出的医学生,将来都对得起手里的那把手术刀。”
而他,作为学科带头人,也时时处处在做医术上的“引路者”,努力做好“传帮带”,把自己总结的经验、走过的弯路都告诉新一代医生,用他的话说:“一个人会做手术不是本事,让大家伙都会做才算能耐。”
不知不觉,张学君已在医学领域奋斗了23个春秋。如今,已经是科主任的他是医院神经外一科当之无愧的“一把刀”,胆大、心细、果敢、自信,是患者和业内同仁对他的一致评价。
患者和家属奔着他来,年轻的进修医生也喜欢跟着他去查房,“一圈走下来,学到的是满满的干货,跟着张主任,连走路都不知不觉会变快。”他的学生说,在患者床边,老师的每句话、每个动作甚至每个眼神,都能让人感受到信心和希望。
但在张学君看来,严谨、周密、果敢,这些只是一名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品格。这位把医生当做“事业”而不只是“职业”的神经外科医生,时刻都在准备上“战场”、迎接新挑战。
往期回顾
01
|专家下乡送医送药,医院开到村里面
02
|张文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03
|多学科协作,让患者能够躺着睡觉
04
|呼吸内科专家传授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良方”
撰稿丨王静
文字统筹丨周娜
摄影统筹丨商承媛
编辑排版丨杨雪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fx/19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