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今年55岁,原本打算开开心心地参加近期的同学聚会。可是,几天前晚上外出散步时吹了冷风,第二天一早发现面部不能动了,并且出现口角歪斜、右眼不能闭眼、无法皱眉等症状,就连刷牙时水也不自觉地顺着嘴角流了出来。
王阿姨虽然察觉不太对劲,但想着可能仅仅是着凉和太过劳累导致的,医院治疗,以为休息几天就好了。但是,三天过去了,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王阿姨焦急万分,医院就诊。经检查得知自己患上了“周围性面瘫”。医生告知王阿姨:“周围性面瘫一定要尽早就诊,否则容易耽误病情。”王阿姨这才恍然大悟。
01
什么是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比较常见的面瘫类型(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突然,多见于春秋季或季节交替的时候。
02
周围性面瘫的表现有哪些?
患者常出现一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前额皱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并伴有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表情动作困难,不能作皱额、闭目、鼓气和撅嘴等动作。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等症状。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03
导致周围性面瘫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面瘫的原因有很多,多数病人有受凉或病毒感染病史。西医学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则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04
得了周围性面瘫怎么办?
周围性面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积极治疗,早期干预,同时采用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促进疾病的好转。
医院针灸科作为“海派陆氏针灸”传承基地,岭南中医康复联盟成员单位,近年来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针灸特色和优势。在针刺手法、电针选用、中药熏蒸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科室不仅设有门诊及住院病房,并且开设面瘫专科多年,通过针对不同情况,分期治疗,精准辨证,取得令众多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
(1)急性期:及早干预
周围性面瘫发病2周内属于急性期,及早干预、及时修复面神经的损伤是治疗的关键。药物治疗主要是激素、抗病毒药物及B族维生素等。针灸治疗以选取远端穴位、轻刺激、艾灸的方法为主。同时,配合中药口服及中药熏蒸,达到经络、脏腑同治。如果患者在急性期住院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具有增效作用,不仅可以缩短治疗时间,而且通常能够更好的促进疾病的好转。
(2)恢复期:既病防变
随着病情的迁延,此阶段表邪渐去,但正气已经受到损伤,面部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脉络瘀阻,筋脉失养。此期,在使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的同时,针灸治疗以疏通面部经气为原则,以头面部穴位配合阳明、少阳经穴位为主。采用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则风邪得去,经络则通。患者在此期住院集中治疗一定时间,再加用电针、中药熏蒸等多种治疗方法,则可以对面神经的损伤起到更好的修复作用。
(3)后遗症期:缓则治本
面瘫后遗症期为发病3个月以后。临床中,约小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较长,面神经损害严重,久病难愈,而进入面瘫后遗症期。这类病人在此阶段正气亏虚,脉道不利,面部表现为无力,麻木,甚则出现面肌抽搐等。此期的治疗侧重以扶正祛瘀为主,注重机体整体气血的调节,从而进一步促使面瘫的恢复。针刺在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的同时,更重视选用能够整体调节机体气血的穴位,根据患者症状的差异对症治疗,气血同调。
温馨小贴士:
面瘫患者不要用冷水洗脸,避免吹风,出入要佩戴好口罩及围巾。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生冷及刺激性的食物。
起居有时,避免熬夜,避免长时间看电脑、看手机。
文章来源: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fx/19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