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罗综合征反复双侧周围性面瘫伴口面部水

梅-罗综合征(MRS)是神经系统罕见疾病之一,主要以反复发作的周围性面瘫、口面部肿胀和裂纹舌三主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现报告1例如下。

1病例

男,25岁,学生,未婚。因“交替性双侧面瘫3年,口面部水肿6个月”于年2月13日入院。患者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额纹、鼻唇沟变浅,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右侧口角低垂,无耳鸣、听力下降及肢体活动障碍。外院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给予糖皮质激素、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针灸治疗后症状缓解。年4月再次出现右侧周围性面瘫,再次给予激素治疗后缓解。年12月出现左侧周围性面瘫,并伴双侧颜面部水肿。反复在外院就诊,行头颅MRI及面神经管CT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服用糖皮质激素后面瘫症状稍有缓解,但颜面部水肿持续存在。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面部非凹陷性水肿,左侧著;右眼闭合不全,右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右侧面部痛觉减退;伸舌居中,舌面有裂纹(图1),其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全项、免疫全项、自身抗体,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CSF常规及生化均正常。头颅MRI检查示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桥小脑脚未见占位性病变;T2压脂相可见双侧眼周及颌面部皮下软组织肿胀(图2)。头颈部DSA检查动、静脉系统均未见明显异常。面部皮肤活检示表皮轻度角化,颗粒层存在,基底细胞液化变性,上皮下灶性区域疏松水肿,小血管增生,周围炎细胞浸润,局部肉芽肿改变(图3)。诊断:MRS。入院后给予地塞米松10mg/d、甲钴胺注射液μg/d、注射用七叶皂甙钠15mg/d静脉滴注治疗10d,面部水肿逐渐好转。出院后每3个月面部局部注射1次糖皮质激素治疗。随防3个月,颜面部水肿基本完全消失。

2讨论

MRS是神经系统罕见疾病,复发性周围性面瘫、唇或口面部水肿和裂纹舌为MRS三联征,三者可同时出现或间隔数年,但符合典型三主征的临床病例较少。本例患者反复发生了3次双侧交替性面瘫,并存在严重的颜面部水肿及裂纹舌,符合MRS的临床诊断。MRS主要表现之一为面神经分布区功能障碍,因此很多患者被误诊为Bell麻痹。此外,嗅神经、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等多组颅神经均可受损,并且部分患者合并偏头痛、偏侧肢体麻木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MRS病因目前尚未确定。本病可能与感染、免疫功能紊乱、遗传、过敏反应及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等多重因素有关。Kavala等报道分支杆菌可导致MRS;Cockerham等则认为单纯疱疹病毒是MRS的重要诱因。个别病例报道MRS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基因定位在9p11。本例患者病因尚不明确。MRS典型病理学改变是特征性非干酪化类上皮细胞肉芽肿,多位于固有层和黏膜下,有时可见于腺体及肌层内;其次是无特征性肉芽肿,表现为间质和血管改变炎细胞浸润等。肉芽肿并非出现于所有患者,并且要排除Crohns病。本例患者唇部皮肤活检可见皮肤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小血管增生,周围炎细胞浸润,局部肉芽肿形成,符合经典的MRS组织病理学改变。

MRS一般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治疗,各种治疗方法对不同的患者的疗效不一,常有复发。早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去除各种感染及刺激因素,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抗组胺药等;后期病情严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适应证为反复发作形成巨唇而影响美观和唇部功能且保守治疗无效,复发性或持续性发作的面神经麻痹可行面神经减压术。本例患者住院期间给予静脉糖皮质激素治疗面瘫及颜面部水肿,水肿显著消退;出院后给予面部局部糖皮质激素注射。随访3个月,颜面部水肿基本完全消退,但是否能够预防复发尚待进一步验证。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4月第30卷第2期

作者:张晓燕韩世杰刘瞾魏亚轩石向群(中国医院神经内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fx/19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