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栋林丽莉教授研究团队在浅针干预对原发

林栋、林丽莉教授研究团队在浅针干预对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林栋、林丽莉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在医学领域著名杂志《Evidence-Based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JCR分区为Q2,IF:1.)发表了题为“UsingNonlinearDynamicsandMultivariateStatisticstoAnalyzeEEGSignalsofInsomniacswiththeInterventionofSuperficialAcupunctur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采用吴炳煌教授的浅针疗法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最新研究发现。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文章内容

具有非侵入性特点的浅针是一种针灸特殊疗法,其在治疗失眠、面瘫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其机制尚不明确。在该研究中,林栋、林丽莉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首先纳入30名原发性失眠患者,选取山根穴进行浅针操作。利用脑电图采集受试者干预前、中、后各10分钟的脑电信号,并使用非线性动力学[近似熵(ApEn)和关联维度(CD)]与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探讨其相关脑区的变化特征。

该研究发现,ApEn的聚类分析结果可能表征浅针的特定激活脑区。即在浅针干预前、中、后,患者的脑电图由右侧前额叶(Fp2电极)到右侧后颞叶(T6电极),最后到右侧枕叶(O2电极)发生变化。而关联维度(CD)的因子分析结果可能表明在浅针刺激下大脑状态的整体改变,显示相关大脑区域的活动抑制,复杂度的降低,其包括颞叶、中央、后颞叶和顶叶。

研究团队将该变化称为“多脑区联动效应”。众所周知,穴位与脑区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不是穴位与单一脑功能区域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穴位与大脑多个分布区域的多维联动关系。因此,林栋、林丽莉教授首次提出“多脑区联动效应”的概念,即以时间和空间因素作为参数,揭示针灸干预后大脑各区域间整体变化的特征与连通性。

毫无疑问,数学对生物系统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较之于仅通过实验观察,采用数学的分析方法能定量地探索与解释现象。因此,林栋、林丽莉教授提出了一种将非线性动力学与多元统计相结合的数据分析方法。非线性动力学可以作为量化时间序列复杂性的有效工具,故而能评价脑电的非线性、不稳定性。而多元统计分析可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以检测浅针干预后大脑区域的整体变化与连通性。团队希望在未来将此方法应用于更多关于针刺机制的研究,为研究针刺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时空特征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简介

林栋

论文通讯作者

林栋博士,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团队带头人,福建省中医体质调理学会副会长,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装备设施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福建省针灸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针灸学会儿童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小儿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计算机科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并担任《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及《NeuralRegenerationResearch》杂志特约审稿人。在针灸干预机制研究上曾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福建省医学科技三等奖以及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临床注重通过构建中医体表外治体系开展中医体质调理,强调非药物干预策略指导下的神经免疫调控及体质改善,擅长各类儿童及成人的慢病调理及疼痛干预。

林丽莉

作者

林丽莉博士,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福建省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福建省“点赞.科普中国”科研科普人物,福建省青年岐黄学者,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国医堂中医体质调理部主任,福建省中医体质调理学会会长,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小儿推拿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少儿推拿传承发展共同体副主席、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海派儿科推拿分会副会长、中国小儿推拿标准化建设与认证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针灸推拿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承担《针灸推拿临床研究》博士生课程,《针灸推拿基础》硕士生课程,在儿科临床中擅长运用中医外治法系统治疗小儿临床常见病;在基础研究上提出儿童经脉发育学及儿童不同发育阶段脏腑不均衡性等中医儿科问题。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发表相关教学科研文章之前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源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其中两篇影响因子3分。

齐诗仪

第一作者

齐诗仪,福建中医药大学级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3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SCI1篇,CSCD3篇。另发表会议论文3篇,待见刊中文论文1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学年、-学年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获、年福建中医药大学“三好研究生”;获年“远志杯”第一届全国中医药硕士生优秀论文第1名;于年第三届全国研究生创新发展论坛论获得优秀壁报奖;年获第四届福建中医药大学“互联网+”铜奖、年获第五届“互联网+”优秀奖、年11月获60周年校庆摄影二等奖、年获校研究院学术沙龙二等奖,校研究会素质拓展团体二等奖等;拥有外观发明专利1项。

福建省中医体质调理学会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fx/194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