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怎么艾灸面瘫的艾灸治疗方法,记得收

1病症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㖞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古称“口僻”,俗称“吊线风”,“歪嘴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本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表现为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口角下垂向健侧倾斜,流涎,示齿困难,口腔齿颊间常有食物残渣存积等,部分患者在耳下或乳突部有疼痛感,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多由经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

2病理阐述

本病发生的原因,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调,经脉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

1.络脉空虚

或因劳役过度,或思虑过多,或大病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致使人体气血两虚,经气不足,营卫失调,经络空虚。《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说:“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

2.风邪入经

或因迎风睡眠,或电风扇、空调对着一侧面部吹风过久等,风寒外邪侵袭肺卫,腠理开合不利,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入面部经络,寒性收引,凝滞经脉,不能濡养头面,而致面瘫。如《诸病源候论·风口㖞候》所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㖞僻。”

3灸疗辨证

风邪外袭:症状表现——突然口眼㖞斜,面部感觉异常,或有蚁行走感,或面肌松弛麻木,耳后(乳突部)隐痛,或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颈项发紧不适。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亦有见弦细脉象者。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3~7壮,艾炷如半枣核或蚕豆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5~7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蒜泥灸:将鲜大蒜捣如泥状,取蒜泥少许涂于穴位上(穴位处头发须剃去),上置艾炷施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1壮,艾炷如黄豆大(艾炷内可掺入少许麝香),灸后局部有胀痛感,不经处理即可消失。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2天。

④针上加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2壮,或5~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⑤蓖麻仁敷灸:取鲜蓖麻子仁10枚,捣如膏状,加生姜汁适量调如糊膏状,摊于油纸中央,敷于患侧面颊部,胶布固定。每日敷灸1次,每次敷灸7~10小时。

⑥蛋壳苇管器灸:艾团制法:先取纯净细软艾绒30g,然后将巴豆皮0.6g,白附子0.3g,香白芷0.6g,生川乌0.6g,苏薄荷0.6g,炙全虫0.3g,细辛0.6g,炙蜈蚣0.3g,共研细末,均匀散入艾绒之中。最后将艾绒等分7份,制成艾团备用(以上为1次用量)。灸器制法:先取空鸡蛋壳1个,将蛋壳之上方小头处打去四分之一,另在蛋壳侧面打如毛笔杆粗细的小孔一个,再取长约4寸,两端开口的芦苇管一根(如毛笔杆粗细),将苇管一端插入孔中,四周用薄纸密封,勿令漏气。待干后即可用。灸治时嘱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向上,然后将“灸器”(苇管的一端)轻轻插入患侧耳内,再将一个艾团放入蛋壳中点燃施灸。施灸过程中,医者可用一根苇管徐徐吹动艾火,使其燃烧,并使烟和热气窜入耳内,如此连续施灸7个艾团即可。间日治疗1次。

灸疗原则

祛风通络。以取足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

风池、地仓,颊车、四白、阳白、合谷。

随症加穴

①恶寒发热、头痛骨楚等表证者,加大椎;

②露睛流泪者,加攒竹或鱼腰;

③耳后痛者,加翳风;④味觉减退者,加廉泉;

⑤口歪者,加燕口、夹承浆、牵正。

方义说明

风池祛风通络;地仓、颊车、四白、阳白皆为足阳明胃经腧穴,温经散寒,疏通气血,濡润温煦筋肉;合谷为治疗面口诸症之远取要穴,既可疏邪解表,又能和营通络;加用大椎以助风池、合谷祛风解表之力。

虚风内动:症状表现——口眼㖞斜,面肌掣动,面部麻木板滞,伴有头痛眩晕,言语不清,每于情绪激动或说话时发生口眼抽动,或闭目难睁。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灸疗方法:

①牵正膏敷灸:将蓖麻仁10g,松香30g,分别研为细末,备用。取净水2斤煮沸后,倒入蓖麻仁细末,煮5分钟后,入松香,小火煮3~4分钟,倒入已备好之冷水盆中(水2斤),捻成收膏。切成块状(约3g)备用。敷灸时先取药块一个,用热水烫软后,摊于小圆布上,敷贴于患侧下关或颊车穴上,胶布固定,每5天换敷1次。

②马钱子敷灸:取马钱子适量,研为细末,贮瓶备用。敷灸时取药粉0.2g(每个穴用量),撒于消炎镇痛膏(或胶布)中央,敷于面部患侧穴位上,每次敷贴5天,至痊愈。

③芥子糊敷灸(即针挑加芥子糊外敷法):先用30%硼酸水(食盐水亦可)含漱口腔后,于麻痹侧内颌线上,相当于第2臼齿及其前后各0.3~0.5cm处3今挑刺点,及此3点上下各约0.5~1cm平行线上各3点,由浅而深地每点雀啄挑刺10~30次,深度可达粘膜下,挑刺出血后漱口。然后取芥末面20~30g,以温水适量调成糊膏状,摊于纱布(或油纸)中央,厚约0.5cm,散于麻痹侧地仓、下关及颊车穴之间,胶布固定。视病人面部感受情况,敷数小时至数天后取下。敷灸1次不愈,可于3周后进行第2次治疗。如局部起水泡,可按烫伤处理。如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数天后可自行消退。

④皂角敷灸:将皂角g,田三七30g,共研极细末,混匀,贮瓶备用。敷灸时每次取2汤匙药末放入铜勺内,加米醋适量调如稀糊状,放于文火上熬成膏,摊于布上,趁温敷于患侧。每次敷灸3~7天揭去药,不愈可贴第2次。

⑤鳝鱼血敷灸:取活鳝鱼1~2条,麝香少许,备用。先于健侧口角外约1寸处局部常规消毒,再用三棱针迅速点刺出血(或用三棱针挑刺),将麝香少许放入刺破口内。然后用刀迅速将鳝鱼头割去,将鱼身的断端,立即对紧刺破口处片刻,再取净白纸一小块,用鱼血浸湿,紧紧敷贴在挑刺口上,最后以鱼血涂纸上一遍即可。一般5~7天治疗1次。

灸疗原则

养血熄风。以取足阳明、手阳明、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

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颧髎、风池、足三里。

随症加穴

①闭目难睁者,加攒竹、太阳;

②口歪难正者,加人中、承浆、散笑。

方义说明

取穴以调补局部气血,近取面部腧穴为主。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颧髎诸穴采用棱形透刺针法,轻刺激,久留针,加温灸,以调和气血,濡养肌肉,舒缓筋脉,解除痉挛;配风池熄风解痉治标;足三里补气益血以固本。远近结合,标本兼顾,气旺血行,则虚风自熄。

4.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

1.《千金方》

卒中风口㖞,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

2.《肘后备急方》

治中风口㖞,巴豆七枚,去皮烂研,㖞左涂右手心,㖞右涂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盏,安向手心,须臾即便正,洗去药,并频抽掣中者亦效。

外台秘要治卒中风口㖞,皂角五两,去皮为末,三年大醋和,右㖞涂左,左㖞涂右,干又傅(敷)之,瘥。

又方,灸脐中,百壮也。

又方,灸鼻人中,三壮也。

又方,灸其唇下宛宛中,承浆穴十壮,大效矣。

3.《补辑肘后方》

治卒中风诸急风喑不得语方:治中风口㖞僻者方:衔奏灸吻口横纹间,觉火热便去艾。即愈。勿尽艾,尽艾则太过。若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又灸手中指节上一丸,㖞右灸左也。又有灸口㖞法,此后也。

现代灸疗文献

1.针柄上燃艾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例疗效观察李志明等中国针灸,5:9

治疗方法:主穴: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颧髎、四白、攒竹、风池、合谷(健侧);配穴:迎香、阳白、人中、承浆、牵正。每次选用5~7穴,上述穴位交替应用。均按针上加灸法操作。针刺手法采用平补乎泻,手法不宜过重,以防出现痉挛。在留针过程中,用1寸长的艾条套在下关和颧髎穴的针柄上,点燃施灸。每次1~2壮,以施灸处皮肤红润为佳。早期病例每日针灸1次,持续6~7天,病情好转后可隔日针灸1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为了观察本法治疗效果,在门诊随即分配观察与针刺法和激光穴位照射的对比治疗。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例用针上加灸治疗后,痊愈者例,显效21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治愈率占75.88%,总有效率为98.82%。作者指出,病程愈短,则治疗效果愈好,病程在半月以内者较半月以上者疗效高,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治疗次数在30次以内者治愈率高,31次以上者较差,经统计学处理(P<0.),强度——时间曲线检查表明,无失神经支配者疗效好,恢复时间短,部分失神经支配者次之,重度完全失神经支配者效果最差,针上加灸组与针刺组、激光穴位照射组比较,针上加灸组比其它两组治愈率为高,经统计学处理(P<0.),有显著性差异。

2.针刺加艾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胡红筠刘锦丽程锦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7(5):61

治疗方法:选穴:取少阳、阳明经穴,即患侧翳风、地仓透颊车、四白、阳白、完骨、合谷;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操作方法:选定穴位,皮肤常规消毒。以1.5寸毫针刺翳风、合谷,用泻法,强刺激,留针20分钟;以1.5寸毫针刺完骨,用轻刺激;余穴以1寸毫针浅刺,轻刺激(发病7天内不宜用重手法),留针20分钟。针刺完毕,用艾条2根,点燃后以阳白、完骨、颊车、四白穴为中心进行热灸15分钟。热灸结束后,待局部皮肤温度与其他地方皮肤温度相等后,拔针。10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保暖,配合面部功能锻炼。

治疗结果: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48例,占80.0%;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尚有患肌少力感)9例,占15.0%;好转(临床症状减轻,体征部分恢复)2例,占3.3%;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未见改善)1例;总有效率98.3%。大部分患者治疗3~5次症状即改善,1个疗程后显效。

Tel:识别







































白癜风是什么样的
北京市中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jj/1143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