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揿针埋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贝尔氏

[关键词]:揿针埋针;穴位注射;贝尔氏面瘫

笔者自2010年以来运用揿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贝尔氏面瘫68例,并与普通电针65例对照观察,获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所有133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科,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面瘫的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为流泪,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睑不能闭合,口角明显歪向健侧,不能做皱眉、鼓腮、露齿等动作。

所有病例均为病程在2天~1个月;年龄在20~68岁之间。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中男36例,女32例;平均年龄44岁;疗程最短1天,最长17天。对照组中男35例,女30例;平均年龄45岁;疗程最短2天,最长20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疗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主穴取风池、完骨、阳白、攒竹、牵正、颧髎、迎香、颊车、地仓、下关、合谷(双)、足三里(双)。选取以上穴位后常规消毒,采用杭州元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0.25×2mm一次性灭菌揿针扎入穴位,然后按压固定,留针3d,3d治疗1次,5次(半个月)为1个疗程。甲钴胺注射液0.5mg,3d1次注射于患侧翳风穴。

2.2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针刺得气后,连接针灸治疗仪,选用疏密波,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3次。治疗半个月为1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面瘫的疗效标准。治愈:患侧额纹显现,两侧额纹及鼻唇沟对称,患眼闭合基本正常,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患侧额纹出现,但较健侧浅,患侧眼睑闭合较健侧迟缓,但无流泪或迎风时偶有流泪,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无效:症状无好转,两侧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

3.2统计学方法:应用临床医师统计学助手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3.3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均在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为84.6%。两组患者疗程与疗效关系比较见表2。治疗组疗效和疗程均优于对照组(P<0.05)

4讨论

贝尔氏面瘫属于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学之“口僻”的范畴。其病因主要是机体正气不足,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因受邪病位较浅,采用0.25×2mm揿针埋针治疗并无痛感,其既能长时间持久的发挥针刺疏风通络的临床疗效,又能使得针刺与患区的生理运动互补增加疗效,且不会伤其良肉,治疗无痛苦,再结合翳风穴甲钴胺注射液穴位注射,可促进轴索输送和轴索的再生,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改善了面部及面神经周围的微循环;调整了面神经和面部的兴奋性,降低神经变性,加速麻痹神经功能的恢复。两者相加,相得益彰,实为中西结合治疗本病之良法。

5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2.

针行?电揿针高效自发电化学联动电流的直观检测

针行?电揿针自发电化学联动电流形成机理简介

1、针行?揿针的自发电化学电流:因为金属揿针在电解质溶液中会具有阳离子特性,又因金属揿针的外表电子分布差异将会使进入机体电解质溶液的揿针针体形成(微弱)的电势差,这种针体表面的电势差异通过金属针体本身的导电特性通导,便会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电化学原电池回路,产生揿针针柄与针体之间较微小的自发电化学电流(请见图1针行揿针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2、针行?揿针导电胶布与揿针所产生的自发电化学电流:当导电胶布上固定的揿针作用于机体时,导电胶布与揿针就会产生较“揿针针柄与针体”范围大一些的自发电化学电流,用专业仪器便可直观检测(请见图2针行?揿针导电胶布和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图1针行揿针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图2针行揿针导电胶布和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一、《针行?揿针》的特点及相关简介

1、《针行?揿针》具有无痛、即刻见效、有持久疗效等诱人特点

针行?揿针是图钉型揿针,属于皮内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用时可以将针体揿入皮下。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供皮下埋针用。方便揿针具有针刺无痛、即刻见效、又有持久疗效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对于各类疼痛或痉挛的症状,大多数均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针行?揿针即时疗效的科研、高科技内涵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揿针刺入体内就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同时刺入体内的揿针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实质上针刺即时的主体疗效是由电化学效应产生的,即针刺入体内后由于改变了局部穴位的电位差、浓度差继而影响改变了相应的神经以及组织从而产生了疗效。长期以来业内一直被“要酸胀痛的针感得气才会有效的”技术偏见所困:不知道针刺的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不知道针刺入体内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不知针刺入体内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不知道针灸治疗根本不用深刺、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部位、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而深部肌肉器官的神经及毛细血管并不丰富、针刺的疗效并不大;这些也就是目前临床能出科研成果的诱人亮点。

3、针行?揿针可无痛(针刺无痛率可达95%以上)又十分安全高效的科技内涵特点

⑴、首先揿针产品使用时需要重压外壳,而重压外壳的压力会使受压区的压觉神经细胞兴奋,从而围成了有外壳压力感受的压觉屏蔽区,使人体无法感受到揿针刺入人体的感觉;

⑵、其次,那外形如极小的图钉、针体直径仅为0.25mm细、针长仅为2mm短的揿针大多数不会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故不会产生痛觉神经兴奋痛觉(只有大约1~2%的极少数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的针才会产生痛觉);

⑶、又因针体直径仅为0.25mm细、针长仅为2mm短的揿针不会刺及内脏和深部组织,所以治疗时会十分安全;

⑷、另外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的部位、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而深部肌肉器官的神经及毛细血管并不丰富、针刺的疗效并不大,因此揿针会收到极佳的疗效。

⑸、此外由于揿针埋针作用时间长,且在埋针时随着运动又增加了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循修复,因此大大增加了针灸对穴位的治疗作用,从而使得其能收到极佳的疗效。

二、针行?揿针临床应用方法及相关简介

1、针行?揿针的适用应用范围:可用于中医、针灸穴位治疗

2、针行?揿针的法则及关键

⑴、针行?揿针针刺的穴位作用

①、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针刺局部穴位既可使局部缺血性待恢复组织增加血液供应、也可使局部充血肿胀组织的多余物质予以吸收转运排泄。

②、具有活血祛瘀作用:增加毛细血管的循环量、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修复恢复的新陈代谢。

③、良性的神经功能调节作用:解除痉挛,增加自身协调的调节功能。

⑵、针行?揿针针刺治疗疾病选用穴位法则

①、局部取穴:“阿是穴”,又称“不定穴”,是疾病的“阳性反应点”、“痛点”或“不适点”,是中医针灸疗法最常用的穴位取穴方法。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临床多用于局部疼痛性病症。

②、循经取穴:按照人体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依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原理,按照经脉循行路线,选择合适的穴位来治疗疾病,即常说的“通经疏络”。循经选穴,表里兼顾,整体辨治,标本兼治。

赞赏

长按







































医治白癜风偏方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jj/1657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