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听说过,晚上带着湿漉漉的头发,吹着风扇的美女,第二天照镜子美丽、对称的微笑,变成了“歪瓜”笑脸……
是否有遇到过,应酬喝酒过多,贪凉夜宿公园亭中的人,第二天不能鼓嘴,吃东西口水外流……
是否见过老北京中穿着传统白色马甲背心,开着出租车,夜晚载客贪凉开窗透风的司机,第二天微笑嘴歪了……
以上都是生活中常遇到的情况,大家应该看出来了一个共性:“风”。是的,本期推文小编将和大家探讨的就是程凯教授在cctalk上讲解的《针灸适宜病种》中另一个与“风”有关的疾病——面瘫。
面瘫是中医学的名称,在西医学中成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因为面瘫最典型的表现是口角向一侧偏斜,眼睑闭合不全,所以又称为“口眼歪斜”。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与劳作过度,正气不足,风寒或者风热趁虚而入等因素有关系。病位在面部,与少阳、阳明经筋有关系,基本的病机是经气闭阻,经筋功能失调。
面瘫常急性发作,多在睡眠醒来的时候,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鼓颊;部分患者初起的时候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表现。为什么面瘫会有如此多的症状,面对如此多的症状针灸该如何治疗呢?而且还有周围性和中枢性的区分,这两者的区别又是什么呢?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认识与面瘫有重要关系的一条神经——面神经。面神经是十二对脑神经中的第七对,属于混合神经,包括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与面部的运动有关系,感觉神经与舌前2/3的味觉有关。面神经的运动纤维包括核上通路与面神经核及神经纤维两部分。核上通路: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下1/3的锥体细胞,其发出神经纤维参加皮质脑干束,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对侧脑桥,支配对侧面神经核的全部,小部分纤维支配同侧面神经核的上半部(如下图)。面神经核及神经纤维:面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被盖腹外侧。该细胞核团分为上下两组。
面神经核上半部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控制,支配上部面肌(额肌、皱眉肌及眼轮匝肌);下半部仅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控制,支配下部面肌(额肌、颊肌、口轮匝肌、颈阔肌等)。
(1)面神经颅内段自面神经核发出,行于背内侧,绕过外展神经核,形成面丘;于脑桥延髓沟外侧出脑,与前庭蜗神经并行,进入内耳门,穿过内耳道底与前庭蜗神经分道,经面神经管下行。
(2)面神经管内段在面神经管起始处横过膝状神经节,依次分出岩浅大神经、镫骨肌神经和鼓索神经。(3)面神经颅外段经茎乳孔出颅后,主干向前穿过腮腺到达面部,支配除了咀嚼肌、提上睑肌以外的面肌及镜骨肌、颈阔肌。(4)面神经终末支的支配区及损伤体征见表:了解了面神经的来龙去脉,也就明白了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为核上性病变,病灶在一侧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脑干束。临床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肌麻痹,上部面肌(额肌、眼轮匝肌)不受累,即病灶对侧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额纹不消失。周围性面瘫为面神经核及核下性病变,病灶在面神经核及核下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同侧上、下部面肌瘫痪,即病灶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蹙额,眼睑闭合无力,眼裂变大。当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征。病灶侧鼻唇沟变浅,鼓腮、示齿不能,口角下垂,进食时食物留存于牙龈与颊部之间。如下图:那针灸该如何治疗面瘫呢?程凯教授在之前的课程与大家分享了面瘫十八招(可搜索前期的推文讲解),在cctalk上讲解的《针灸适宜病种——面瘫》中又增加了一招,答案全在下图中。想细细听程凯教授分析第十九招及面瘫的治疗注意事项,可以上cctalk上订阅《针灸适宜病种——面瘫》。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针灸优势病种》课
-独特的中医经络视角与辨证思路——认识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方法与效果自然不同;-独特的三才穴位刺激法与药穴同源的方药结合——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包治百病,综合应用才是硬道理;
-独特的形气神一体化与治养结合的生命健康观——经络穴位掌握在医生手里是治,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是养;
课程详情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jj/1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