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交,气候渐寒,尤其是夜晚,寒风吹拂,气温骤降,有些人毫不在意,不注意防寒保暖,这就有可能诱发面瘫。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俗称“歪嘴巴”、“吊线风”、“吊斜风”、“面神经炎”、“歪嘴风”等,中医称之为“口僻”,列入中医学的“中风”门下,属于中经络的范畴。
它是指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痿病类疾病。也有通俗地认为本病是因“毒风”“冷风”吹到脸面所致。
西医又叫周围性面瘫,将其分为Bell麻痹或亨特氏面瘫,根据面神经损伤部位又分为核上瘫和核下瘫。它是一种常见病,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病症。现代医学将其分为麻痹性和刺激性两类。临床以麻痹性较常见。
单纯的面神经炎症或由中耳炎、乳突炎和颞骨化脓性病变等引起的面瘫,目前医学认为它和病毒或细菌感染、面神经缺血有关,甚至有人认为和遗传因素有关。
面神经麻痹虽然不是一种危险的疾病,不会危及生命,但令人颜面变形,会给生活造成痛苦的困扰,一年之中以秋冬之交最为多发。
医院针灸科主任傅云其主任中医师提醒大家,预防面瘫要从小处做起,避免冷风直吹身体,遇到大风和寒冷的天气,出门时要轻拍、轻按面部、耳后、颈部的一些重要穴位,增加自己的御寒能力。如面部出现麻木等不适,应该及早就医。
面瘫的三种病理改变神经失用——损伤累及髓鞘,神经纤维并未断裂,传导表现为暂时性传导阻滞;
轴突断伤——神经鞘膜完整但轴突断离变性,神经周围充血水肿;
神经断伤——神经干完全断离,断端形成神经纤维瘤,远侧端神经变性完全失去恢复能力。
中医认为多由络脉空虚,感受风邪,使面部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其病位在面部经络和心肝脾胃,以实证或虚实夹杂症兼有。
面瘫的主要临床表现面部表情肌肉的麻痹,上部面肌及下部面肌往往同等受累。
患侧眉毛下垂,额部皱纹消失,皱眉及眉上举均不能。
患侧眼睑比正常侧大,且不能闭合,下睑外翻,患侧经常流泪。
病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嘴角常被牵向健侧,露齿或发笑更为明显,鼓腮及吹口哨不能。
病侧口角流涎,食物易滞留于齿槽与面颊间。还可有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障碍及病侧唾液减少。
可伴有患侧听觉过敏。耳内、耳后疼痛,耳廓区痛觉减退,耳廓或鼓膜出现疱疹。
患了面瘫别着急,宜尽早就医患了面瘫的患者,发病后不必着急,但应积极、尽早就医,以便为医生诊治创造良好时机,就诊是否及时直接关系到面瘫之预后好坏(老年、高血压患者若伴有头痛、头晕、手足麻木、言语医院作头颅CT检查,以防脑血管病、中风的发生)。
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病邪浅表,但起病较急而突然,因此对本病的治疗越早越好。
目前医学界认为:针灸加中药对本病的治疗是最有效的手段。
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风寒侵袭,适当做做热敷,并自行按摩和功能锻炼。
针灸+中药治疗是有效手段针灸治疗面瘫的介入时机越早越好,早期针刺治疗还可以减少激素的使用。
有观点认为本病在初始的急性期内不宜针灸,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一项大样本的以观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效关系为目的的临床对照试验证实:
在发病1周内开始针刺治疗者痊愈率为89.2%;
在2至4周开始治疗者痊愈率为51.8%;
病程在3周至1个月以上才开始针灸治疗者半年内的痊愈率仅为4.5%。
3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早期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针刺治疗是本病快速完全恢复的关键,针刺对本病的治疗,病程越短,见效越快、疗效越好。大部分可在1个疗程内痊愈,病程越长,疗程也越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jj/7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