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揿针,治疗小儿面瘫竟然这么神

现在临床上,有一类小患者数量一直很多,他们来就诊时,表现为单侧面部没有表情、口角下垂,不能鼓气、皱眉、闭眼,甚至饮水、进食时病侧漏水、漏食物残渣,这可急坏了宝宝父母们,经检查后诊断为“面神经炎”,这属于中医里“面瘫”、“吊线风”的范畴。因睡觉受风或过度使用空调、风扇纳凉,导致小儿面瘫发病率增高,临床大夫在西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应用揿针调整患儿阴阳、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取得较好疗效。

揿针,是一种形似图钉状的针,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是传统针法里的浮刺和浅刺,属于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在浅表组织穴位上埋针,可埋针24小时,达到“持续针灸”效果,留针的目的在于候气或者调气,可减轻疼痛,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最终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大量研究表明,揿针应用广泛,可用于下列疾病:

1.肌肉骨骼系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落枕等;2.亚健康状态如失眠、慢性疲劳综合症等;3.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4.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瘫、眼肌痉挛、眼肌疲劳、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5.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经期综合症等。还可用于减肥、麦粒肿、痤疮等。

揿针埋针具有运行局部穴位气血、疏通经络、促进代谢、解除局部软组织痉挛的功能。采用揿针予以埋针,既能较长时间留针施治、针无痛感、起效甚快,还能安全的配合生活运动进行治疗、并且持续发挥针刺疗效。但是,短短的揿针,并没有明显酸麻胀痛的针感,是如何起到如此明显效果呢?

自古以来中医学认为针刺的疗效离不开针刺的“得气”效应,那么什么是针刺“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者,叩之不发。”《灵枢·小针解》中“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现代医家对此注解为针下得气感应难以把握,很容易消失,得气之道在于“守神”。“粗守形”即指一般医生只留于针刺(提插捻转等)手法形式、针刺(酸胀重等)感觉形式;而“上守神”则指大医不留于(提插捻转、酸胀重等)形式,而施治本质,即治疗疾病的“守神”与“得气”;显然埋于穴中的揿针能比普通毫针作用更长时间,虽没有酸胀重针感的揿针也有“得气”,其“得气”是“得”于“守神”、“得”于治愈疾病的疗效。

近年来,儿童面瘫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儿童面瘫多因年少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侵犯面部阳明、少阳筋脉,以至气血阻滞而发病。针对患儿惧怕扎针,深刺时针感强,患儿不容易接受的特点,临床采用揿针轻刺激治疗,疗效确切。揿针埋针安全简单方便,针无痛感,不会妨碍患儿活动,故患儿在较长埋针期间的运动将会促进疾病恢复。

通过治疗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减少了患儿疼痛,明显降低了治疗费用,同时发挥了祖国传统医学的治疗优势,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开辟了儿童面瘫外治法新途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yf/1718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