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淄博人,对于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你知道

中医的魅力与光辉并不仅仅来源于她神奇的疗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更来源于历代中医大家们身上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医德!医德的发展是与医术一起发展,传承至今的。让我们一同浅析并继承中医大家身上体现出的医德内涵。

扁鹊

扁鹊(前—前),汉族,姬姓,秦氏,名越人(秦越人),又号卢医,渤海莫(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扁鹊善于运用四诊:问闻望切。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被尊为医祖。

“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者的一个通用名词。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他所著。

后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

张仲景

张仲景(约~年),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说涅阳故城在今南阳市与邓县之间的稂东镇,地属邓县)人。其事迹始见于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张仲景生活于连年战乱、疫疠流行的东汉末年。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死亡,加之医家之弊,医道日衰,促使他悉心研究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又结合个人临证之经验,编成了《伤寒杂病论》。原书战火而散佚,复得后世医家整理,成今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前者专门讨论伤寒病,后者主要论述内伤杂病。

张仲景基于《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一说,以六经为纲,剖析了伤寒病各个阶段的病机病位病性,创立了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对于各科杂病,张仲景以脏腑经络为枢机,缕析条辨,开后世脏腑辩证之先河。

张仲景对外感热病与杂病的认识和临证治疗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被后世概括为辨证论治体系,其在药剂学方面的成就,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代之后的医学家多尊称其为“亚圣”、“医圣”。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自年起,三易其稿,李时珍于明万历十八年(年)完成了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该书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足、继承我国本草研究的传统,独辟蹊径,把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李时珍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了古代科学方法,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除此之外,他还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药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

另外,李时珍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

华佗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他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后因不愿做曹操侍医而被酷地杀害了。

早在三国时,华佗就被魏国列为著名医家,后世誉称他是“外科学鼻祖”。华佗在医药学术上兼通各科,尤以外科为最负盛名。记载华佗的医案有数十则,皆具体地反映了华佗高明的诊疗医术,涉及到内、外、妇、产、儿、五官、针灸等科。他因病制宜,采用各种不同的疗法。他以手术治愈了肠痈、脾半腐的病,使病人转危为安。当华佗成功地应用麻沸散麻醉病人而进行腹部手术时,世界其它国家的外科麻醉术尚处于摸索阶段。就是在其它各科疾病的防治方面,华佗善辩证施治,他用刺血疗法治愈了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类似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患者的病症。

华佗对养生和预防保健尤为注重,并身体力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他总结并创造“五禽之戏”,仿鹿、熊、虎、猿、鸟的动作,时常操练,可强身除病。身体若有不适,做一禽之戏,汗出,即感轻松。华佗还重视节欲保健,他创制了一种具有抗衰老作用,久服可利五脏、轻身、乌发的药物。

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年),活了岁(有的考证活了岁)。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内脏、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共计二百三十二门,收方五千三百首。孙思邈对脚气病的治疗最为擅长。欧洲于公元年,开始作脚气病的研究,而孙思邈早在公元年左右,已经详加论述,并掌握了正确的防治方法,比欧洲早了整整一千年。

《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创“复方”,发展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强治疗效果。这是孙思邈对医学的重大建树,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

《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书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辅相济,此书共三十卷,其中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首载药物八百余种。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是唐代以前医药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对学习、研究我国传统医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而且还影响到国外,如朝鲜,日本。公元年,日本来中国学医的医生,就把《千金方》等方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汉医影响深远。

葛洪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年)。

曾拜精于医药和炼丹技术的南海太守鲍靓为师,鲍靓并把精于灸术的女儿鲍姑(古代名女中医)嫁给了他。

他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主要著作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分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其中《金丹》、《仙药》、《黄白》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抱朴子·内篇》里,葛洪曾做过汞与丹砂还原变化的实验。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葛洪还在实验中发现了多种有医疗价值的化合物或矿物药。至今,中医外科普遍使用的“升丹”、“降丹”,正是葛洪在化学实验中得来的药物。葛洪的炼丹术,后来传到了西欧,也成了制药化学发展的基石。

《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是他在广东编著的一部简便切用的方书。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皇甫谧

皇甫谧,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后随其叔父移居至河南新安(今河南绳池县附近)。《晋书·皇甫谧传》说他“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

在原有的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他除广泛阅读各种医书外,将《灵枢经》、《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中针灸,加以整理归纳,使其“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编成《针灸甲乙经》,成为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为历代研习针灸学的必读课本。除《针灸甲乙经》外,皇甫谧还有不少文史方面的著作,其中影响较大者有《高士传》、《逸士传》、《玄晏春秋》、《帝王世纪》等。

钱乙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年)。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对小儿科作了四十年的深入钻研,摸清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但皆散失不传。现存《小儿药证直诀》,或叫《小儿药证真诀》是钱乙逝世后六年,由他的学生阎季忠(一作考忠)将他的医学理论,医案和经验方,加以搜集,整理,于公年编成的。此书共三卷,上卷言证,中卷为所治病例,下卷为方剂。该书最早记载辨认麻疹法和记百日咳的证治;也是最早从皮疹的特征来鉴别天花、麻疹和水痘;记述多种初生疾病和小儿发育营养障碍疾患,以及多种著名有效的方剂;还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此书一为历代中医所重视,列为研究儿科必读之书。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儿科专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钱乙的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朱震亨

朱震亨,字彦修(──年),享年78岁。因他出生的赤岸镇有一条溪流名叫丹溪,所以学者多尊称朱震亨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金元四大家之一。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年)。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温热论》就此成为了后世中医学乃至现代中医学临床诊断热性疾病的重要依据。

除去在温热病状分析方面做出的重要总结之外,叶桂在中医学辨证方法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将使用了千余年的以“六经辨证”为主的外感病诊断方法,进一步发展为以“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为主体,由表及里的辨证方法,这既是成功的创新,又是对于六经辨证的高水平的应用和发展,标志着中医学在辨证水平上的又一次提高。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他这种大胆的创新来自于对先贤著作的透彻分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也有人认为,叶天士称得上是对《伤寒论》理解得最透彻的一位医家。

纵观古今中医各家,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之医家,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捍卫着医道尊严!

令淄博人骄傲的是,位居中国古代十大中医之首者,竟与淄博有着深厚的渊源联系: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列数古代名医:“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这其中,除了民间传说中的神农、黄帝、岐伯,有史料可考的长桑君、扁鹊、公乘阳庆、仓公,皆属齐籍,且扁鹊与长桑君,仓公与公乘阳庆之间,有着明显的师承关系。   当代著名哲学家李伯聪考证,扁鹊学派是中医史上第一个学派,也是战国、秦汉时期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学派。作为齐派医学的鼻祖,扁鹊的医术代表了战国时期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总体水平,被后世医家称颂为“医学宗师”和中国医学的奠基人。根据《史记》的记载,扁鹊不仅精通临床各科,且能随俗而变,成为各科医生。   汉代名医淳于意,临淄人,曾任齐国太仓长,故被世人称为“仓公”。他不但精于望诊,更精于切脉,尤其是他书写的病历,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其形式、内容,都成为后世病例医案的范本,而他对脉诊的研究,使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扁鹊与仓公,是历史上首次被正史收录作传的医学家,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二人并列入《扁鹊仓公列传》,这篇传记中列有医学图书20多种,均在齐派医家中广为流传。   几千年来,我国的医脉学根据脉诊理论、诊脉方法及传承状况,大致分为三个流派,其中,齐派医学创立和发展的“独取寸口”脉法,成为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的主流脉学,对中国脉学的传承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大淄博,正是齐派医学的发源地.

国保秘方-政府项目-赵培印面瘫膏药\赵培印面肌痉挛疗法\赵培印筋骨通痹膏药

官方网址







































头部白癜风怎样治疗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yy/1183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