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的特色疗法:
一、无痛针刺法:
让病人享受无痛针灸,能治好病又无疼痛之恐惧感,包含飞针刺法,筋针疗法等等。
二、温通针法:
主治寒湿性、痉挛性(面肌痉挛等)及疼痛疾病等。含火针,温针,艾灸等。
三、快针速效法:
立竿见影,收效神速。用于治疗中风偏瘫,耳鸣耳聋,颈肩腰腿痛等疼痛性疾病。
四、芒针疗法:
主治疼痛疾病,中风失语,吞咽障碍,胃肠病,前列腺炎等。
五、放血疗法:
主治瘀血阻络证,实热证,面瘫麻木,颈腰椎病,疼痛等疾病。
六、子午流注针法:
属于时间医学疗法。主治失眠,眩晕,抑郁症,中风等。
七、穴位埋线疗法:
主治胃肠病,颈腰椎病,疼痛性疾病,肥胖等。
为什么针灸治疗面瘫和面肌痉挛疗效好?
一、面瘫
面瘫是一种常见的毁容性疾病,是以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要症狀的一种病证,即面神经麻痹。
西医所讲的面瘫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现在给大家介绍的属于周围性面瘫(最常见于Bell麻痹)。
主要症狀:
本病常见于在睡眠醒来时,或在风吹于面部受凉后,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患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病因病机:
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感风寒,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而发生面瘫。
西医:
周围性面瘫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病因:
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所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面神经麻痹。
病理:
主要是面神经水肿,髓鞘肿胀、脱失,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以在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
鉴别:
西医的中枢性面瘫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面瘫是其一个症状,表现为口角及舌体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并或伴有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属于中医之中风病范畴。一般来讲,周围性面瘫毁容性较强,面部受损明显,无致命性,而中枢性面瘫毁容性较弱,面部受损不明显,但其病情严重,有致命之忧,尤其脑出血,死亡率较高。根据其临床表现,并或做CT、核磁共振(MRI)等检查,即可确诊。
治疗:
1、针灸治疗。安全、简便、见效快、疗效显著。
2、中草药及中成药。
3、理疗及局部按摩等。
4、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
5、B族维生素。
6、手术,如面神经减压术等。
一般采用以针灸为主综合治疗较好,以保守治疗为主。早期治疗颇佳。
二、面肌痉挛
概述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以一侧面肌阵发抽搐样收缩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成为较为顽固的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面肌痉挛,一种是继发性面肌痉挛,即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上区分出来。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时产生。
病因病机
面肌痉挛形成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因为面神经出脑干处被微血管袢压迫,和(或)面神经局部脱髓鞘等导致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血管压迫因素较多。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的压迫血管常见有小脑前下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为主。另外迷路上动脉其他变异的大动脉如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单一静脉亦可能对面神经形成压迫导致本病。当然,还有非血管压迫如肿瘤等或非压迫因素。
中医认为面肌痉挛属于“面风”、“瞤动”等范畴,主要是在气血亏虚的基础上,外感风邪,尤其是感受风寒,邪滞肌肉,经络不通,或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内动,或脾虚湿盛,痰凝气滞,风痰瘀阻络等导致本病发生。
临床表现
原发性面肌痉挛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起病常从眼睑轮匝肌轻微颤搐开始,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较多,严重者整个一侧面部频繁抽动,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部肌肉。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初起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延长可至数分钟或更长,而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逐渐频繁加重。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发作。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间歇期长短不能定,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若有,往往是两侧先后起病,多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轻重。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轻度疼痛,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等。
按Cohen等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
0级:无痉挛;
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
2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
3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
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睁眼而无法看书,独自行走困难。神经系统检查除面部肌肉阵发性的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少数病人于病程晚期可伴有患侧面肌轻度瘫痪。
治疗
1、西医
(1)、药物治疗
①口服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镇静止痉药对轻度患者有效。
②注射肉毒素,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面肌痉挛,一般打一针最长能控制一年,长时间注射会产生抗药性,而且因A型肉毒毒素可麻痹面部的神经造成人为的面瘫,所以当时打完面肌痉挛会控制。但长时间注射的病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面瘫的症状。
(2)、手术治疗
有面神经干压榨和分支切断术、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垂直段梳理术、微血管减压术等,其中微血管减压术目前运用较广泛。
手术治疗效果较佳,但创伤大,有风险,可出现血管损伤后产生的面瘫、耳鸣、耳聋、平衡障碍等等。
2、中医
(1)、中药
根据病人病情辨证施治用药,如属于气虚血瘀者,采用补气活血通络之法,属于风痰瘀阻络者,给予祛风化痰散瘀之法等等。可有效缓解症状。
(2)、针灸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经察经辨证论治。常用普通针刺、电针、火针、刺络放血、子午流注、拔罐、理疗等针法及疗法,有一定的疗效,早期较好,尤其是火针、刺络放血等疗法效果显著。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yy/1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