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师经多年来临床实践观察,认为面神经炎的发病,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瘀为病之标,因而根据面瘫的发病机制,立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为其治疗大法。自拟面瘫宁方,按证型不同进行加减治之。
方药组成:
全蝎6g,白附子9g,僵蚕9g,天麻9g,川芎9g,丝瓜络10g
功用:祛风化痰,止痉通络。
主治:面神经炎。
方解:
方中白附子性味辛温,功能祛风化痰,长于治头面之风;全蝎、僵蚕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而僵蚕还兼有化痰作用;天麻有熄风止痉,祛风通络作用,既可祛内风又可祛外风;川芎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气药”,其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丝瓜络能祛风通络,解毒化痰。诸药相合,而获祛风痰止痉通络之效。
加减:
感受风寒甚者,加防风9g、白芷9g、细辛3g;
风热重者,选加葛根13g、蔓荆子9g、升麻6g、黄芩6g、地龙9g;
当热毒重,可去白附子,加金银花9g、连翘12g、板蓝根12g、赤芍9g、牡丹皮9g等;
风痰阻络较甚者,选加羌活9g、防风9g、苍术9g、白芷9g、白芥子9g、细辛3g;
痰热较重者,选加蔓荆子9g、天花粉9g、象贝母9g、郁金9g、胆南星6g、升麻6g、炒山栀9g。
后期痰瘀阻络瘀血证重者,选加红花9g、丹参9g、郁金9g、穿山甲9g、地龙9g、蜈蚣1条;
痰浊偏重者,加白芥子9g、制南星6g、姜半夏9g、石菖蒲9g、橘红9g、桔梗9g;
气血亏虚气虚甚者,选加黄芪15g、白术9g、升麻6g、鸡血藤12g、当归12g;
血虚甚者,选加当归12g、鸡血藤12g、白芍9g、枸杞9g、葛根12g、太子参15g等。
验案简介
例1
刘某,男性,汉族,30岁,年7月21日就诊。
初诊:患者8天前不慎外感风寒后出现左耳疼痛,随即出现左侧口眼?斜,前往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经有关检查确诊为面神经炎,给予强的松片、甲钴胺、维生素B1口服,经治5天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故收住入院。
刻下症:神志清,精神可,左侧口眼?斜,进餐夹食,迎风流泪,诉时有左耳后疼痛,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浮。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入院后查肌电图提示面神经损害(重度),余无异常。
中医诊断:面瘫(风寒袭络型),西医诊断:左侧面神经炎。治以疏风散寒,温经通络为法,处方选用面瘫宁方加减配合针灸治疗。
中药处方:
全蝎6g、僵蚕9g、白附子6g、天麻9g、川芎9g、防风9g、白芷9g、细辛3g、丝瓜络10g。
7剂,水煎服,日1剂。
针刺处方:
下关、合谷、足三里、太冲(以上面部取穴均为患侧,余为双侧)。
针法:下关温针灸,余穴平补平泻,均采用轻、浅刺激量。并嘱患者避风寒,不要过度刺激面部肌肉。
复诊:针药并治1周,患者左侧口眼?斜变化不大,进餐仍夹食,而迎风流泪减轻,左耳后疼痛有减,纳寐可,二便调,舌质略红欠津,苔薄微黄,脉浮。原方去白附子、细辛,加天花粉9g、象贝母9g、郁金9g、红花9g、升麻6g。
中药处方:全蝎6g、僵蚕9g、天麻9g、川芎9g、红花9g、防风9g、白芷9g、天花粉9g、象贝母9g、郁金9g、升麻6g、丝瓜络10g。
7剂,水煎服,日1剂。
针刺处方:下关、阳白、颧髎、上迎香、颊车、地仓、人中、承浆、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以上面部取穴均为患侧,余为双侧)。
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再诊:患者左侧口眼?斜明显好转,已无进餐夹食,迎风流泪消失,左耳后疼痛消失,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脉浮。患者热象已去,表证已除,在前方中去防风、白芷,加当归12g、鸡血藤12g、白芍9g、太子参15g,以加强益气养血通络之力。
中药处方:全蝎6g僵蚕9g天麻9g川芎9g红花9g当归12g鸡血藤12g白芍9g太子参15g天花粉9g象贝母9g郁金9g升麻6g丝瓜络10g
7剂,水煎服,日1剂。
针刺处方:下关、阳白、颧髎、上迎香、颊车、地仓、人中、承浆、气海、血海、合谷、足三里(以上面部取穴均为患侧,余四肢穴位为双侧)。
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配合电针。
经治20余日后诸症痊愈。
按
本患者为面神经炎急性期入院,辨证为风寒袭络所致,以面瘫宁方加防风、白芷、细辛等辛温疏风之药,并配合针灸治疗,经治,风寒去,证候见稍有化热之势,故原方适减辛温之品加用清热化痰药物,再诊患者热象已去,表证消失,面瘫诸症改善明显,后期则加强益气养血通络之品,针灸治疗取穴也随证相应做出调整,针药结合,治疗20余日病愈。
例2
安某,男性,汉族,65岁,年9月2日就诊。
初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口眼?斜,迎风流泪,进餐漏食,前往某院就诊,诊断为面神经炎,给予强的松片、地巴唑口服,并予甲钴胺针静点治疗,经近1个月治疗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又在某私人门诊部行针灸配合推拿治疗2个月,仍效果欠佳,故由门诊收住入院。
刻下症:神志清,精神可,右侧口眼?斜,进餐漏食,迎风流泪,无耳后疼痛,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入院后查肌电图提示面神经损害,较前无明显变化。中医诊断:面瘫,风痰阻络型,西医诊断:右侧面神经炎后遗症。治以健脾化痰,止痉祛风,温经通络为法,处方选用面瘫宁方加减配合针灸治疗。
中药处方:全蝎6g、僵蚕9g、白附子6g、天麻9g、川芎9g、桃仁13g、白芥子9g、制南星6g、法半夏9g、石菖蒲9g、桔梗9g、陈皮6g、丝瓜络10g。
7剂,水煎服,日1剂。
针刺处方:下关、阳白、颧髎、上迎香、颊车、地仓、人中、承浆、合谷、丰隆、阴陵泉、足三里、太冲(以上面部取穴均为患侧,余为双侧)。
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配合电针。
复诊:患者右侧口眼?斜变化不大,但进餐夹食基本消失,他症无明显改善,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暗偏红,苔薄膩,脉弦滑。原方去白芥子、法半夏、石菖蒲,加天花粉9g、郁金9g、红花9g、赤芍13g、丹参13g。
中药处方:全蝎6g、僵蚕9g、白附子6g、天麻9g、川芎9g、桃仁13g、赤芍13g、丹参13g、红花9g、胆南星6g、天花粉9g、郁金9g、桔梗9g、陈皮6g、丝瓜络10g。
7剂,水煎服,日1剂。
针刺处方:下关、阳白透鱼腰、颧髎透地仓、上迎香、颊车透地仓、人中、承浆、合谷、曲池、丰隆、阴陵泉、足三里、内庭(以上面部取穴均为患侧,余为双侧)
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配合电针。
再诊:患者右侧口眼?斜明显好转,已无迎风流泪,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暗偏红,苔薄,脉弦细。原方去天麻、白附子、胆南星、天花粉、丝瓜络,加蜈蚣1条、鸡血藤13g、当归13g、白芍13g、太子参13g。
中药处方:全蝎6g、僵蚕9g、川芎9g、桃仁13g、赤芍13g、白芍13g、丹参13g、红花9g、当归13g、鸡血藤13g、蜈蚣1条、太子参13g、郁金9g、桔梗9g、陈皮6g。
7剂,水煎服,日1剂。
针刺处方:下关、阳白透鱼腰、颧髎透地仓、上迎香、颊车透地仓、人中、承浆、合谷、血海、阴陵泉、足三里、气海(以上面部取穴均为患侧,余四肢穴位为双侧)。
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配合电针。
1周后患者诸症明显好转,仅遗留右侧口角稍有歪斜情况。
按
本患者为面神经炎后遗症期入院,辨证为风痰痹阻脉络,以面瘫宁方加大健脾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之力度调治,并配合针灸治疗,经治后风痰诸症已除大半,考虑患者病已多月,故后期加用益气养血通络之药调治,而针灸治疗也随辨证相应做出取穴变化,针刺治疗和取用药物与证相符,故治疗效果甚佳。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沈宝藩临证经验集》编著王晓峰、王先敏、胡晓灵等,主审沈宝藩,人民卫生出版社。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明医小兰iaoan
明医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yy/17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