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是指非中枢性损害而出现的面神经瘫痪。临床上通常以额纹是否存在来区分周围性与中枢性,也可以进行脑部CT检查,就可以清楚的分辨了。
古代中医对本病认识有失精准。王毅刚老先生提出:周围性面瘫不属古“中风病”范畴〔参见王老文章:单纯口眼歪斜不属中风病范畴,北京中医杂志,(3):47〕。周围性面瘫在病因病理方面属于风邪夹湿热毒邪侵犯三阳经脉而致病。所以来势急暴,虽不致命,但突致面部瘫痪;早期多伴有耳后乳突及颈项部不适,有的病人有轻度恶寒发热症状。中药治疗首先需要疏解三阳湿毒,主张九味羌活汤合小柴胡汤加大青叶、贯众等祛风解毒,疏散太阳阳明风邪和解少阳转枢为法,而中后期则应补中益气为治。
针灸治疗选穴以面动穴、翳风穴穴对为主穴,早期可加电针刺激。配穴则按额面嘴唇口角加用阳白、太阳、地仓、迎香等,远端早期加合谷,后期加外关,或合谷外关交替。
(1)面动:位于头颞部,沿前额发际线水平向脑后延伸取穴,当耳尖直上的交汇处是穴。归经:面动穴位于头颞侧,按经络学说循行分部,在头颞侧手足少阳经脉分野。为手足三阳经脉及筋经交汇及脉气所发。
(2)穴位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本图示已揭取)—颞筋膜—颞肌。分布有耳神经和枕大神经汇合支及颞浅动、静脉顶支。附着有额肌、眼轮匝肌、面肌、口轮匝肌。触压面动穴,可以明显感知人体头面部抬眉、眨眼、微笑、张口、咀嚼等面部表情肌运动的牵引和驰张。
操作:向前下方平刺0.5?0.8寸,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为佳。根据病情表里寒热,可加细艾条点状灼灸,4~5壮。
l.透刺的应用针刺治疗本病,酌情选择面部穴位透刺。如皱额不能,取阳白透鱼腰;闭目不能,取阳白透攒竹;鼻唇沟变浅,取地仓透迎香;嘴㖞,取牵正透颊车、或透地仓、或透下关等。早期面部穴位刺激不宜太重。
2.穴对的应用面动、翳风穴配对为治疗本病的一对主穴。两合谷,或两外关为远端穴对。若用电针治疗,穴对各接上电针一极;取疏密波或连续波弱刺激,不必过大过强。
3.针后点按此法可缩短疗程。方法是:起针完毕,逐个对准穴位先揉后压,各穴点压1~2分钟。王老便有本病按摩導引操,可供患者自己按摩。自己按摩绝不会造成损伤,且可解除电针或刺激量过大引起的肌肉拘紧不适。此方法在患者当中颇受赞誉。
4.后期缪刺法的应用面瘫在治疗恢复过程中,患者会出现面部发紧、或局限性一过性的痉挛。这一方面提示瘫痪肌的恢复和自主兴奋,也提示临床应避免过重的刺激强度,尤其是面部电针的刺激。此时可采用“缪刺法”避开患侧,配合四肢远端的“外关”,甚至“足三里”通调气血,扶助正气。如此缪刺与远端配穴结合,共奏疏风养血活络之效以利于康复。
本病可以采取“动留针术”之叩齿调气法。在面部或远端取穴针刺,得气后留针,让患者意念到患部,做慢频率叩齿或咬牙动作,带动头面、颞颌部以及颞颥部肌肉舒缩,咬则欲紧,片刻松开,以利患部气机灌注与运行。(《王毅刚针灸临床穴法精要》第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yy/18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