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刚
患者阚某,女,60岁,安徽淮南人。因口角歪斜半天就诊。无肢体麻木、无力,无耳后疼痛。平素畏寒。查:神志清,左侧额纹浅,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不偏。说话嘴歪,流口水,舌体胖,苔薄白,舌质淡。西医诊断:面神经炎(左)。中医辨证:脉络空虚,风邪入中。治法:散风通络,托邪外出。方用千金三黄汤加减。处方:生黄芪30克,黄芩9克,炙麻黄6克,独活12克,细辛3克,生薏仁30克,生甘草10克。5剂,水煎服,3次/日。药渣温敷左侧面颊,1次/日,半小时。二诊,服上药,症状减轻,仍有口轻度歪斜,谈笑时明显。处方:上方加全虫10克,生晒参10克。继用5剂,用法同上。三诊,服上药后,口角歪斜己不明显。处方:去生甘草,加僵蚕10克。继用5剂。4剂后,患者电话告知已愈,特致感谢。《千金》三黄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主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此患者平素手脚冷,素体阳虚,体内有寒,感受外寒后引动伏寒,属于新感引动伏邪。这种疾病,属于西医的面神经炎,可以用千金三黄汤治疗。方中麻黄发汗解表,西医研究麻黄可刺激神经,促进神经兴奋。独活为治疗少阴伏风专药,细辛除少阴伏寒。黄芪配麻黄一开一合,一个固表,一个发表。此病病位在少阳,用黄芩转出少阳,黄芪托邪外出走表。黄芩配细辛有强力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加薏苡仁取麻杏苡甘汤之意,《金匮要略·湿病篇》曰:“病者一身尽痛,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苡甘汤。”从上面的条文分析其病机,此病系风湿并重,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卫阳不充,失于防御,风湿之邪乘虚而入。苡仁除湿驱风,兼能运脾化湿,抗病毒。生甘草调和诸药,有拟皮质激素样作用。早期应用有助减轻症状,缩短病程。5剂后,患者仍有口角轻度歪斜,是湿热余毒留滞经络。遂于方中加入全虫、白僵蚕、生晒参收功。全虫搜剔走窜,解毒通络。白僵蚕祛风解痉,且不伤正气。加生晒参补气,协助黄芪托邪外出。药渣外敷以提高疗效。作者:王刚,中医师,主治医师,男,山东济南人,年11月出生。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幼承家学,师承于杨麦青教授和刘洋教授,后在太湖学院跟师于吴雄志教授,推崇黄煌教授药证方证体质理论。融各家之长,擅用经方辨治皮肤病,妇科病,内科杂病,肿瘤。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信赖。温馨提示:本文仅作学术交流使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针法、穴位等,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翟志光博士中医工作室
翟志光皮肤科团队专家简介
翟志光中医博士,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
翟志光,字守拙,男,山西阳泉人,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幼承家学,师承郝印卿教授学习伤寒论和中医经典,师承闫润红教授学习中医皮肤科,侍诊刘洋教授并跟随贾海骅教授研习中医。临证注重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皮肤病“燥湿相兼”的学术观点和男科病“从络论治”的学术观点,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对治病的作用,主张医养结合,提倡“中医太极真气运行一体养生”。社会职务: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干支象数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专科专病诊疗分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医专家组成员。擅长治疗:皮肤病,男科病,重症肌无力,内科杂病。长期在北京和成都两地行医,疗效较佳,深受广大患者信赖。出诊时间:周六下午:北京孔医堂望京馆(地铁望京南站)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jj/1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