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完《亮剑》之后,老戏骨李幼斌就和李云龙这个角色捆绑在了一起。只要看到他这张脸,很多观众就能一次不差地背诵出那些经典台词,将意大利炮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拉到自己身边,甚至可以用沙盘推演出平安县战役的全过程。剧的大火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李幼斌的演艺生涯。在老李还是个十里八乡闻名的俊后生时,他戏路颇宽,演过不少反派角色,连汉奸和鬼子都不在话下。
而从05年《亮剑》播出到现在的十六年间,李幼斌演的角色就以正面人物为主了,偶尔演个坏人,也会反转变成地下党,至于“李云龙”式的“匪气英雄”角色,更是数不胜数。前段时间,一部名叫《生死阻击》的网大开播,我看了看剧照,就知道又是李幼斌早就演腻了的抗战题材,当然,影片最大的卖点,也正是剧照中看上去变化不算太大的“李云龙”。
网大本身没必要介绍太多,质量高不到哪里去,但在网大里也并不算次品。略让人感到惊喜的是,除了李幼斌之外,在片中还能看到几张《亮剑》里的熟面孔,比如骑兵连的连长江水,以及只有匆匆几个客串镜头的张光北。
看完全片,我最大的感慨是,李幼斌的确是老了,再怎么拼命,也无法重现当年“李云龙”的精神头,看着他在片中一直板着脸说着严肃的台词,还有点让人想念他动不动就骂娘的神采。
说“想念”,倒也并没有久违之感。毕竟,《亮剑》每年都会在各种各样的电视台重播,而那些名场面,也早已在无数次的传播中变得人人都耳熟能详。每年都有大热剧,但能一热就是十多年的剧,真的不多,而《亮剑》无疑是其中之一。
关于这部剧为什么能火到今天,很多优点别人都已经提过。
比如当时的条件有限,拍得虽然比较粗糙,但细节方面,小到全程说日语的日军,大到各种精彩出色的长镜头,该用心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
再比如角色的塑造,从头到尾看不到一个扁平的工具人,什么大彪摔帽、宝庆溜冰、和尚吃肉、有胜阅兵、丁伟挨揍,伴随着互联网的二次创作,每一个名场面的爆火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群有血有肉的真汉子。
以上这些,我就不赘述了。
重点说说这部剧的名字,更准确一点,是李云龙在全剧最后总结的“亮剑精神”。
你会发现,基本只要是战争题材,尤其是涉及到中国历史上的这几场战役,几乎都离不开一个与之相关的关键词:以弱胜强。
但事实是,真正能把亮剑精神讲好讲透的作品,屈指可数。
《亮剑》的主角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李云龙,因此不管是从叙事节奏,还是主角的成长过程来说,剧集自身的定位更偏向爽剧,可即便如此,它对战争过程以及军队作战的呈现,依然建立在大量的现实基础之上。
换句话说,这部剧真正打动我们的,从来都不是一句简单的“亮剑精神”,而是剧集对这种精神的准确诠释。
一个小细节。
铁三角在军事学院写毕业论文,李云龙和丁伟看到房间里卡壳的孔捷,原本还在一旁开玩笑,等聊到朝鲜战争的艰苦时立马恢复一脸严肃,特别是孔捷随后说出的那番话:
“依我看,美国可不是草包,我很反感咱们有些记者为了宣传的需要就胡编乱造,说美军是什么少爷兵,一听见枪响就吓得尿裤子,把脑袋钻到睡裤里打机枪。这么宣传是会误事的,我们的战士要是听了这些宣传,那是要吃大亏的。”
这其中的道理,放到战争题材的拍摄上,同样适用。
就拿前两天刚刚推荐的《能文能武李延年》来说吧。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部单元剧拍得好?
在我看来,除了真实故事带来的感动,对李延年带领士兵和敌人斗智斗勇,协同作战的细腻刻画,同样功不可没。
印象最深的细节,准备上高地前,李延年不仅做了实地考察,还专门想出了一套横穿轰炸区的方法。从敌军轰炸的时间间隔,到利用什么样的原理躲过炸弹威胁,每一步都讲解的通俗易懂。
面对明显强于自己的敌人,也要敢于亮剑,这里的“敢”并不是闭着眼睛无脑往前冲,而是有目的,有策略地进行反击。
说回《亮剑》,剧里也有不少这样的情节。
李云龙尽管人土路子野,经常不按规矩行事,可到了关键时刻一点也不犯糊涂,该躲的危险及时发现,该拿到手的胜利一点也不会心软。
比如为了顺利扣押楚云飞部下的物资,各种迂回谈判,又是喝酒装糊涂,又是勇赴鸿门宴,虽说是当着你的面明抢,但也让对方输的心服口服,彻底没了脾气。
比如独立团的骑兵连。
用五挺机枪从丁伟那里换来孙德胜,随后的组建过程也相当细致,不仅展现出了李云龙异于常人的战术眼光,与此同时,还借训练中的理念冲突完成了和新政委赵刚的磨合。
高地攻坚战,孙德胜想要骑兵连参战,李云龙深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的道理,死活不同意。政委在一旁劝导,最后也只是无奈让他们跟在部队最后面。
之后白刃战被日军包围,牺牲的这段也拍得极具感染力。人数一直在减少,骑兵连的气势却丝毫没有降低。直到最后,还剩一只胳膊的孙德胜大声喊出:“骑兵连,听我的命令,向敌人进攻”,然后一个人冲向敌军,虽然注定没法取得胜利,但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亮剑精神。
还有攻打平安县城这一战,面对城门上的秀芹,李云龙并没有神兵天降,一个人冲到敌人后方救出自己的老婆,而是无奈选择了开炮。
不断打胜仗固然让观众觉得很爽,但直面战争的残酷,也是一部战争作品必须要面对的话题。
之前写兰晓龙,提到《我的团长我的团》,主角虽然只是一群没人在乎,看上去还有些贪生怕死的炮灰,可这部剧同样拍出了这群人绝望和牺牲背后的“亮剑精神”。
剧情后半段的南天门之战,龙文章不仅制定了详尽的破敌计划,比如必须在大雾天开始进攻,抵进到拼刺刀的距离才可以开火,参战的二百人要打过四年以上的老兵,钻过汽油桶后,每个岔道上再放一两个人,学几句问候的日语混淆视听,之后还反复推演,以确保战术有效。
一旁的孟烦了听完还是一副蔫头耷耳的样子,此时,龙文章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头死了,以前我怕他,他是我最怕的一个人,我不爱和他说话,因为烂得没脸见他,现在他死了,我想我应该拿抢崩了我自己。”
为什么这句话让孟烦了燃起了必胜的决心?
因为兽医虽然没有救过一个人,但他却是所有人心里的一个念头,他的死让炮灰团最后的一点安逸荡然无存。
战争是残酷的,面对最后拿不完的物资,面对看不见希望的前方,孟烦了说“我们能赢”;一板一眼的不辣扣好身上的军装“他们看得起我们啊”;而龙文章则躺在地上独自念叨着“我欠你们的,欠很久啦,都拿去。你们很好,都活着。我的团很好,好死歹活,长命百岁。”
一条烂命,唱一场大戏。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他们或许从来都不是英雄,可在自己心里,在决定赴死战斗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变成了英雄。
在我看来,《亮剑》和《我的团长我的团》这些剧能够区别于一大堆“抗日神剧”的原因,正在于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肯用心去思考,愿意把自己创作出的角色真的当人去看,愿意去呈现出历史的真实性、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人的复杂性。《亮剑》里的李云龙这样的角色能永远地活在观众的心里,是因为他有着强烈的生命力,他日常骂娘但重情重义,他缺点无数却一身正气,这样的角色,是《生死阻击》里李幼斌演的这个面瘫的军分区司令无法企及的。事实是,国产剧里的李云龙太少了,多的是抗日神剧中千人一面的庸碌角色。为什么大家都讨厌“抗日神剧”?
说白了,还是形式上的偷懒,加上无底线地迎合观众和市场。
特别是亲眼目睹《亮剑》当年的成功,一大堆人似乎找到了法宝,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险境,一句“亮剑精神”便可以让主角大发神威,所谓的战胜对手,要么无限拔高自己,要么恶意矮化敌人。
说到底,不过是一门生意。
《向着炮火前进》剧照
反观上面提到的这几部作品,风格虽然有所不同,有的浪漫激情、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冷酷残忍,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尊重历史,反思历史,而不仅仅只是歌颂历史。
如果你问我,一部作品到底怎样才能被称为经典?
最重要的不是看它拍了什么,而是看它留下了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yy/2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