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煮酒论英雄,为何如此看好刘备没杀之当

白癜风有效治疗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三国演义》写这段,是因为正史确有此事。《三国志》说: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当然演义与正史有区别。演义里,曹操更强调余子碌碌不足数。而正史里,曹操的重点在自己和刘备身上,推崇彼此。

东汉时人重名士,又以眼光为荣,所谓月旦评。品评一个人,并不强调你“做过什么大事”,而看你是否有英雄气。刘备这个人,不像曹操“神明英发”,或者孙策“英锐冠世”。他的特征是格局大,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在曹操对刘备说这番话时,刘备还没做出大事,但是草根出身,做到一镇诸侯,到处得人心,将士效死力,已经很难得。

要知道当时天下大乱,其实已经收拾得差不多,董卓袁术吕布公孙都已经完了,天下仅存者,曹孙和三个刘(刘备刘璋刘表)而已。

这些人里,刘备的背景是最差的。曹操是老东汉那一代人下来的,文武全才,对土鳖军阀看不上。但看见这种英华内敛的,自然会高看一眼。

仔细研究煮酒论英雄的大背景,是刘备入许昌后一系列政治斗争的高潮。老曹荡平吕布,班师回朝:路过徐州,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操曰:“刘使君功大,且待面君封爵,回来未迟。”

眼瞅见大耳民望如此之高,老曹脸上笑嘻嘻,心里肯定不开心了,接着汉献帝又来搞事情——

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思:“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设宴款待毕,玄德谢恩出朝。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

所以在煮酒论英雄前夕那段时间里,刘备的心里,那是高度地警惕、紧张又有点发虚。

这是一场发生在两个顶级英雄之间的旷世对决,没有刀光剑影,只有谈笑风生。尽管从未战场较量,但这两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其实暗地里已经扳过很多次手腕了。

英雄之间的较量,不止有军事的较量,更有政治的较量。曹操对刘备表面很好,是因为必须表现出爱才、惜才。刘备对曹操表面很好,是因为曹操名义上是奉天子诏办事。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你无奈我何,我无奈你何。直到青梅煮酒,两人相视一笑,天下英雄,舍你我其谁。

其实刘玄德这人也挺有意思的,这人没有曹阿瞒豁达,也不如孙仲谋会自嘲,但好在为人朴实,短短一生中也有许多可爱之处。并不只是演义中那个忠厚老实,看上去还有些虚伪的烂好人。

刘备还有个优点就是低调,你看他明明野心极大,却从来不表现在脸上,别人怎么夸怎么赞他都不动如山。当初孔融向他求援,他感叹:“孔北海居然知道世上有个刘卖鞋?”。

所以这次曹操和他青梅煮酒,讨论天下英雄,问来问去,他既不拍曹操马屁,也不吹嘘自己,最后阿瞒憋不住了,说天下就你和老子算人,其他都是傻逼。他也只是敷衍几句,不卑不亢。

如果说,青梅煮酒是刘备和曹操的第一次会面,他这个做法就不可理解了。曹操和刘备,俩人很早就开始交往了。捋一捋俩人的恩怨史就会发现,每次刘备有什么动作,曹操都格外“照顾”。

《刘备传》裴注引《英雄记》: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灵帝末年,刘备差不多28岁,曹操34岁。照此,曹操回沛国招募义军,刘备也参与。说明这时候两份人的关系就不一般了。

建安三年,曹操阵营来了一个年轻人,郭嘉郭奉孝。郭嘉到曹操这里出的第一个主意,就是杀刘备。曹操不仅没杀刘备,还表刘备为豫州牧,还资助刘备士兵军粮,去攻打吕布,结果被吕布击败。

建安三年,曹操亲征吕布,灭吕布。刘备再次来到许都。《刘备传》说: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煮酒论英雄就是这次,二爷三爷都表示很吃醋。截止到这个时候,曹操还是在千方百计拉拢刘备。

青梅煮酒是《三国演义》里的精彩章节,也是三国史中的著名公案。

如果没有曹操和刘备早年的交往作为铺垫,曹操的那句“天下英雄,使君与操”的断言,放在这个故事中中是非常突兀的。

曹操究竟看上了刘备哪一点?抛妻弃子?勇救陶谦?前者不大光彩,后者是和曹操作对,关键的是,当时天下,做得比刘备这两件事漂亮几倍的人遍地都是,所以,为什么是刘备?

在那次名垂青史的同席共食上,曹操说那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刘备吓了一跳,筷子掉在地上。为什么?

因为刘备心虚,因为他心里有鬼。在这之前,董承等人曾找过他,密谋诛杀曹操,刘备没有答应。在这之后,刘备主动找到董承等人,参与到他们的阴谋之中。

表面上看,是刘备心里有鬼,董承刚刚拉拢了他,这边曹操就表示,你才是我看得上的人,袁绍不算什么。如果刘备是怀疑曹操知道自己和董承勾结而说这句话,就太傻了。

如果曹操知道有这一出,还跟你同席吃饭?那简直就是开玩笑。所以曹操并不是怀疑刘备,关键在于后一句话: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当时是建安四年,曹操和袁绍的正面对决已经是箭在弦上的事情,这个时候拼命拉拢刘备,曹操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为对抗袁绍增加力量。

而这个意图,为什么让刘备掉了筷子呢?答案是:刘备当时已经决心对曹操动手,并且,袁绍是他可能的最大同盟。所以当曹操提到袁绍的时候,刘备心中肯定惊掉下巴。

曹操在刘备身上看到了跟自己相同,而又与众不同的性格特质:输得起,跌倒了能再站起来:老刘啊,当今世上,也就我俩能称得上英雄,其它人那都是渣渣。你看那些人,有哪一个能像咱哥俩这两只打不死的小强,输得起,敢梭哈。

演义里的曹公优点太少,却很有些前瞻性,无论是战略上还是看人。当时在曹公营内的刘备并不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物,程昱和郭嘉都表示这人早点控制为妙,不然就斩草除根。

曹操偏不,剑走偏锋么,当年的曹孟德,还是有几分自信甚至是自负的,他老觉得自己能驾驭得住刘备,或者打心眼里没认为刘备会成为心腹大患。

问题又来了,煮酒论英雄时,若没打雷,掉筷子这事刘备又该如何糊弄过去?

先看刘备当时怎么做的:“我故失惊落箸,又恐操生疑,故借惧雷掩饰之耳”。而借雷掩饰是给自己加一个防守buff技能,以显示自己胆小,从而拉低将曹操的仇恨。

反之,如果刘备给自己加一个霸气BUFF仰天长笑:哈哈哈,丞相果真慧眼如炬啊!结果就是,刘备从此被曹操盯上了.........刘备卒。

曹操外向,好笑,神经质,好吟诗,抒发志向,唯恐他人不晓得。刘备闷骚,好哭,面瘫默,不说话,养光韬晦,唯恐他人知晓。

曹操此时知道刘备有大才,但还不确定他是否会对自己的将来有威胁,所以刘备种菜,而曹操煮酒,可以试试刘备有无英雄志向顺带拉拢。

如果没有雷声,他肯定会说刚才吃梅子噎住喝酒呛到或者手抖了,然后才把筷子掉了,还望曹公见谅哈。机智如刘备,总有办法的!

最关键的,曹操其实无所谓刘备是什么反应,无论如何刘备都是安全的,刘备小有名声却又实力不济,还投靠了曹操,这个名不符实的名声,就是他最大的保护伞。

曹操需要让天下人看到,我曹孟德这里,欢迎各位有才之士到来。这时候,“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在曹操势力还没有到一个高峰的时候,他是不会做,也不屑这么做。

所以,曹操夸刘备,一切只是拉拢,只是识人之法而已。以他这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人,当时要是真看透了刘备的野心,日后必成大器的话,不当场宰了也会先看得死死的,还能让刘备溜了?最终,刘备棋胜一招,居然让曹操信了自己是真窝囊,向影帝致敬......

#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uhm.com/mtyy/2111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